中国航运业与美国港口的“分手”,并非仓促之举。2025年9月新发布的中国商务部数据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最新政策,已将这一全球供应链大变局推向新高峰。海运巨变波及全球,身处这场规则重塑中的中国,选择了主动调整航线、强化布局、果断反制。新一轮高关税和港口新政下,中美贸易的博弈,也正在深刻改变世界经济的版图。
上半年,中远海运集团(COSCO)发布的最新半年报引发全球关注。数据显示,公司在中国—大陆航线业务同比增长9.5%,亚洲内部航线增长5.2%,而欧美航线则呈现明显收缩。同期,其他非美航线业务量高达11.9%的年比增长,远超全球同类企业均值。
根据中国交通运输部最新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主要班轮公司对美航线运力下调幅度超过17%,将资源逐步转向亚洲到欧洲、拉美以及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
洛杉矶、长滩等美国西岸港口,原本熙熙攘攘的中国货轮已逐步消失。美国港口工会联合会在9月初公布的报告称,2025年第三季度以来,卸货总量环比减少12%,而亚洲直航量则逆势增长。港口工人对此深感震惊,许多人坦言“几十年来第一次见到如此冷清的码头”。这一切,正是全球航运网络主动重排的直接体现。
2025年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正式向全球航运业抛出“重磅炸弹”——针对所有与中国有关的船舶,只要靠泊美国港口,即须按净吨位每吨缴纳50美元额外费用,并将在未来三年内逐步上调至每吨140美元。该政策自10月14日启动,覆盖范围包括中资运营、拥有,及在中国建造的船只,甚至涵盖港澳特区注册的相关实体。
政策设计也极具“针对性”:每艘船年度最多收费五次,费用按净吨位与集装箱数量孰高计费,非美制造汽车滚装船则有专门运力征费。豁免条款仅限小型船舶、空载或特定短途运输。更具诱惑力的是,船东如订购美国制造新船,将获最长三年费用豁免。
美国世界航运理事会在8月下旬发表声明警告,这一新政将导致全球98%的国际船舶难以豁免,单程运营成本激增数百万美元。“美国造船业的扶持计划极具野心,但整个全球航运业都将为此买单。”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称,这一政策的实际影响远超以往任何一轮关税措施。
面对美国的高额港口新政,中国航运企业并未选择硬抗,而是主动调整全球网络布局。多家中国班轮公司迅速削减对美航线投入,将船只、运力向亚洲、欧洲、拉美等市场倾斜。9月最新数据显示,亚洲—欧洲航线货量同比增长14.7%,拉美航线增长12.3%,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线业务量持续下滑。
不仅如此,全球主要航运智库与大型企业也加速推进“绕行口岸化”方案。例如,将货物先在加勒比、墨西哥等地区港口中转,由不受新规限制的第三方船舶完成美向运输,既规避高额费用,又提升整体物流灵活性。国际航运金融市场更是出现“去中资化”融资结构创新,部分船东主动调整股权结构,力图规避新规精准打击。
短期来看,这一系列调整带来一些区域性拥堵和装卸成本上升。但从长远视角看,中国航运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更具韧性的网络,主动抢占新兴市场和战略高地。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场航运业“去美国中心化”的主动求变,极大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全球话语权和议价能力。
美国对中国船舶的高额港口征费,并未获得预期的全球市场认同。中国则以更精准的反制措施,维护自身产业安全。9月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确认部分美国光纤企业存在规避中国反倾销措施的行为。
这一“罚单”在业界引发强烈震动。中国光纤产业联盟数据表明,相关进口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一度高达11%,而高额关税实施后,美方企业市场份额已大幅缩水。商务部明确表示,此举严格依据世贸组织(WTO)规则,旨在维护国内市场秩序、保护本土产业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反制措施的发布时间节点,恰与美国港口新政的落地高度“同步”,被多家国际主流媒体解读为中方以实际行动对美方不公正贸易政策的强力回应。官方媒体评论指出,中方显示出“有理、有利、有节”的反击能力,政策工具箱持续升级,不再被动应对。
全球航运格局已不可逆转地步入多元化。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早已从关税层面扩展到规则、产业、技术乃至供应链安全的全域较量。美国港口新政的出台,意图遏制中美海上贸易交流,并重振本土造船业。而中国则以灵活调整航运网络、布局新兴市场、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作为回应。
中国交通运输部和商务部多次强调,唯有不断优化全球航运网络,提升自身产业韧性,才能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9月,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预测,未来五年内,亚洲至非美市场班轮运力有望提升28%,中国企业在拉美、中东、非洲等地的港口和物流资产投资总额将突破千亿美元大关。
多个国际航运协会认为,随着主要贸易通道逐步分散,全球供应链将进入“多极化”时代。中国企业正在通过主动求变、精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多区域、抗风险能力更强的新型全球供应体系。美国虽然试图以政策杠杆掌控全球规则,但市场已开始自发做出回应,贸易格局正悄然转移。
9月,全球经济学家普遍关注谁将在这场规则博弈中更具主动权。美国政策双重目标明显:既想遏制中国在国际航运市场的崛起,又希望通过高额港口费用和激励政策刺激本土造船业复苏。但实际效果却带来全球航运成本普涨,供应链波动增加,甚至美国本土企业和消费者也承受了不小压力。
中方则借助政策调整和市场优化,实现了供应链的灵活转移和结构升级。中国商务部的“精准反制”不仅有效维护了本土产业,还在国际市场上展示出强大调控能力。多家权威机构分析,谁能在全球航运网络中更精细地控制成本、快速动态调整链条、主动激活多元市场,谁就能在未来的全球贸易环境中牢牢掌握主动权。
9月的国际航运市场,已进入“主动适应、灵活调整”的新阶段。各国企业、政府都在密切关注中国这一轮“弃用美国港口”的深远影响。多家外媒认为,中国企业对全球航运版图的重塑,已为后续全球供应链安全与稳定提供了全新样板。
参考资料:轮到中方对美去风险了?特朗普强硬表态,要对中国船只收费!中企集体弃用美港口
2025-09-05 09:53·察言关事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