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同样的逆风,不同的曲线。
2025年,豪华赛道被清晰地一分为二:越靠近金字塔尖,越能穿越周期;越依赖“中奢”客群,越容易在退潮时失速。
法拉利把稀缺、限量与高毛利服务编织成稳固的利润引擎,财报继续抬升;保时捷在集团利润与电动化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向下兼容,叠加全球中产消费收缩,利润率急速塌陷。
这不是一家公司的偶发波动,而是整个“中奢”层级的结构性困境。

奢侈品的“断层”:中腰塌陷,塔尖稳固
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二季度收入下跌,2025年上半年营收与利润双降,营业利润与净利润分别大幅下滑,且核心时装皮具线承压最重,连集团掌门人的个人财富都回落至近五年低位。
开云集团的压力更为直观:二季度营收同比下降,上半年营收下行、净利大挫,支柱品牌Gucci已连续六个季度销售下滑,YSL同样走弱,过去两年股价累计回撤接近六成。
与此相对,处在金字塔尖的“硬奢”与超高奢却表现稳健。
历峰集团2026财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珠宝板块继续双位数提升;爱马仕上半年营收与营业利润同步增长,经营利润率虽小幅回落仍显著高于行业平均。
这一“断层”说明,决定抗周期能力的不是Logo的知名度,而是目标客群的财富弹性与品牌的稀缺密度。

法拉利的答案:做少做贵,利润率穿越周期
在全球豪华车消费结构分化的大背景下,法拉利交出超预期的2025年一季报:总收入同比增长,EBIT利润率升至30.3%,净利润同步上行;整体出货量仅微增,但单位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驱动来自两端——高价值车型放量与个性化定制深化。
Roma Spider、296 GTS、SF90 XX等车型交付拉高平均售价与整车毛利,旗帜化与限量化又进一步夯实稀缺属性;以高毛利选装、材料与专属配置构成的定制体系,把“一次交易”变成“持续变现”。
更重要的是“轻资产”第二曲线的成型。
赞助、商业与品牌业务同比快跑,F1战绩与关注度回暖扩张了品牌影响力,服饰与授权把“超跑制造商”延展为“奢侈品公司”。
即使在区域分化下,EMEA与美洲仍是增长支点,中国与亚太处于调整期,但结构改善足以对冲销量扰动,利润率继续抬升,证明经营重心已从“追量”转向“提价+提质+提服”。
这套策略的底层逻辑,是把稀缺与不可替代性沉淀为可计量的财务结果:更高的平均售价、更厚的毛利、更稳的自由现金流。

保时捷的困境:向下兼容的代价
与法拉利几乎镜像,保时捷在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营业收入下滑、交付下降,营业利润近乎归零,单季经营亏损扩大。
结构上,北美销量逆势增长,但被加征关税吞噬利润;中国市场大幅下行成为拖累核心,德国本土与欧洲也在走弱。
利润暴跌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内外夹击”的合成:电动化路线反复带来的巨额一次性成本,电池业务扩张与收缩的学费,组织优化与裁员的支出,再叠加美国关税的直接冲击。
更深层原因是品牌位置与业务边界的长期选择——作为大众集团的盈利支柱,保时捷背负规模与利润的双KPI,在平台协同、电动化节奏与资本市场预期之间拉扯,难免在产品与价格带上向更广泛的“中奢”客群渗透。
顺风时,向下兼容换来更大的蛋糕;逆风时,它把品牌暴露在需求弹性最大的层级,财报自然难看。

“中奢”的共性:需求变薄,成本变厚
把视野从个案推开,“保时捷时刻”并非孤例,而是“中奢”层级的系统性回调。
消费端,全球中产财富与信心修复趋缓,高单价品类出现明显的谨慎决策与降配替代;供给端,品牌在低利率时代扩张的品类与渠道,如今在库存回正与折扣压力中反噬利润率。
汽车行业还有额外叠加项:智能电动化的持续投入吞噬自由现金流,新旧技术切换短期难以平滑毛利曲线。
处在金字塔中腰的企业,同时遭遇“需求变薄”和“成本变厚”,利润曲线被迅速挤压。

定价权回归:为什么法拉利更像爱马仕
把法拉利放进奢侈品的对照组,它更像爱马仕而非“大而全”的时装集团。
二者的共性是产能的自我约束、手工与技术的可验证稀缺、稳定的复购与情绪资产。
法拉利把F1、限量车与高端定制绑定为统一叙事,再以服饰授权延展现金流的“轻资产曲线”,财务表上的EBIT与EBITDA因此具有更强的抗周期性。
相反,保时捷需要在集团战略内重建“自我约束”:明确价格带阶梯与品牌叙事,避免在“电动—燃油—插混”的摇摆中再度堆出一次性成本。
插混回归是现实主义的一步,但没有新的产品节奏与体验价值,仅靠成本收缩与渠道瘦身,很难迅速恢复定价权。

中国变量:高端消费理性化与本土竞品上攻
中国市场的结构变化正重塑豪华车的价格—价值关系:本土品牌向上冲击、智能化体验成为新决策因子,高端消费者的“理性+体验导向”替代了“单纯图腾崇拜”。
在这样的环境里,法拉利的稀缺与定制逻辑仍具优势,但也需要更精细的在地化体验与限量策略维持热度;对保时捷而言,加速本土化研发、重构车机与数字服务、优化经销网络是必要前提,但更关键的是在每一个价位区间重建不被轻易替代的价值叙事。

投资与经营的启示:规模诱惑与边界纪律
上一轮低利率时代纵容了“规模幻想”,这一轮高利率与需求分化正在奖励“定价权”。
定价权来自可被验证的稀缺性,也来自可复用的品牌情绪资产。
法拉利用“做少做贵”的边界纪律和“以价提效、以服增值”的结构优化,把销量波动转化为利润稳定;保时捷的剧烈回撤提醒所有中腰部品牌:向下兼容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风险。
当中产收缩、资本开支上行、渠道去库存合力出现时,你究竟站在金字塔的哪一层,财报会第一时间替你回答。

“中奢”自救:抛弃“中产客户”
这轮周期已经把奢侈品的底层规律写得足够直白:别再讨好“中产想象”。
真正应该被追逐的,始终是那一小撮价格不敏感、时间更昂贵、愿为情绪资产付费的富裕阶层。
历史一再证明,中产的消费路径是模仿链条的下游——他们追随顶层人群的选择,而不是被“亲民版”教育。
把资源、配额和创意集中到最贵、最稀缺、最不理性的产品上,反而能最大限度稳住全局:上游买单,叙事成立,护城河变厚;下游自然跟进,品牌无需下探也能覆盖。
向下兼容看似“扩大受众”,实则自毁势能。
折扣、入门款与泛化授权在账面上短期放大规模,却在认知里长期稀释尊贵感;当中产发现自己能轻易“拥有”某个Logo时,下一秒也会怀疑这枚Logo是否还值得仰望。
奢侈品的商业模型从来不是“供给更多”,而是“供给更少、让人更难得到”。
真正要做的,不是解释价格,而是加高门槛;不是扩品类,而是缩边界;不是追流量,而是固化权力感。
因此,给以保时捷为代表的“中奢品牌”的冷酷建议只有一句:把注意力与产能,从中产的犹豫里抽离出来,投向富裕阶层的确定性。
把“少即是多、贵才是对”贯彻到底。
中产会继续模仿你服务的那群人,而不是被你打折的好意打动;当你学会无情,市场才会对你动情。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