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永磁体迎对手?AI筛选67573种配方,1种新材料性能超400℃

当电动汽车的电机轰鸣、风力发电机的叶片转动,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些绿色科技的核心都依赖着稀土永磁体这一"工业维生素"。

而新罕布什尔大学团队用AI挖出25种高温磁性化合物的突破性进展,正为这场全球稀土依赖困局撕开一道曙光,一场跨越技术、产业与地缘政治的创新竞速已然拉开帷幕。

AI的介入让材料发现进入了"快车道"。过去科学家在实验室里逐一测试化合物,如同在茫茫大海中捞针,而现在大语言模型能像智能侦探一样,从数万篇论文中提取关键数据,预测材料性能。

这个包含67573种磁性材料的数据库,不仅发现了能在400℃以上保持强磁性的新化合物,更揭示了一个有趣现象:很多理论上的优质磁材组合,此前竟被科研界集体忽略。

这种"AI+文献挖掘"的模式,彻底改变了材料科学的研究范式,让原本需要数十年的探索过程缩短至数年。

与此同时,全球各地的替代路径早已多点开花。

美国寄望于铁氮磁体实现"无稀土革命",这种用常见铁元素和氮气制成的材料,理论性能接近钕铁硼,还拿到了政府巨额补贴。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它在250℃以上就会磁性衰退,连汽车发动机舱的环境都难以适应,他们的产量和我国对比是有很大差距的。

日本则走了"资源+技术"的双线路线,一边勘探南鸟岛的深海稀土,一边攻坚锰铋磁体,试图通过提升低温相占比突破性能瓶颈。

我国的创新则更接地气,宁波企业全球首个实现铈磁体产业化,用价格仅为钕元素二十分之一的铈,替代稀缺稀土,年产量已达8万吨,占据全球三分之一市场。

这种"高效利用而非完全替代"的思路,既发挥了我国铈资源丰富的禀赋优势,又通过自主专利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成为稀土应用的另一种解题思路。

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还有一道难跨的鸿沟。新发现的磁性材料要走向市场,得闯过性能验证、成本控制、规模化生产三道关。

稀土永磁体的制造工艺已经过几十年优化,从熔炼到烧结的每个环节都臻于成熟,而新材料往往需要全新的生产流程。

美国的铁氮磁体就卡在了一致性难题上,微观结构的微小缺陷都会导致性能大幅波动。

更关键的是,高端领域对磁体的要求近乎苛刻,航空航天设备需要耐受高低温、抗辐射,使用寿命动辄数十年,这些都是新材料短期内难以企及的。

这场材料革命背后,更是全球供应链的博弈。中国掌控着90%以上的稀土加工能力,提纯纯度能达到99.9999%,领先海外两个数量级。

美国为了摆脱依赖,不惜让政府亲自下场当"股东",通过《国防生产法》入股稀土企业,甚至批准有生态争议的采矿项目。

但产业链的构建非一日之功,美国芒廷帕斯稀土矿开采的精矿,至今大部分还需要我国来加工处理。

日本十年前就投入千亿日元寻找替代品,如今依然依赖中国供应。 值得期待的是,AI驱动的材料发现正在向更多领域延伸。

中国科研团队已将类似技术用于氢能储运材料,通过机器学习优化稀土添加比例,让钢材抗氢脆性能提升50%;MIT则用稀土钡铜氧化物磁体缩小核聚变反应堆体积,为清洁能源开辟新路径。

这些探索证明,AI不仅能帮我们找到稀土替代品,更能让稀土在关键领域发挥更大价值。 稀土依赖的破解,从来不是单一技术的胜利,而是创新思路、产业生态与全球协作的综合成果。

AI让材料发现变得更快,但真正的突破还需要耐心打磨。

未来,无论是无稀土材料的技术跃迁,还是稀土资源的高效利用,都将推动全球磁性材料产业走向多元与平衡。

而这场创新竞速的最终赢家,必然是那些既能突破技术瓶颈,又能尊重产业规律的探索者。

信源来自:中国宁波网2024-8-15宁波跑出永磁材料“黑马”

论文:无稀土永磁材料低温相MnBi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2025-11-05美国关键矿产告急!12种矿产100%依赖进口,特朗普政府亲自下场当“股东”

宁波市人民政府2024-5-8新区企业全球首个实现铈磁体产业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科技   永磁   稀土   新材料   配方   对手   性能   磁体   材料   美国   全球   技术   磁性材料   化合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