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1日上午8点46分,纽约曼哈顿的晨雾还未完全散去,一架被劫持的波音767客机突然撞向世界贸易中心北塔,巨大的爆炸瞬间撕裂了摩天大楼的钢铁骨架,滚滚浓烟如同黑色的巨龙冲上云霄。街道上的行人还以为是好莱坞大片的拍摄现场,直到17分钟后,第二架客机撞向南塔,人们才意识到,这不是电影,是真实的灾难。当天上午,另外两架被劫持的客机分别撞向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和宾夕法尼亚州的田野,这场由恐怖分子精心策划的袭击,最终造成2977人遇难,无数家庭在瞬间破碎,纽约的天际线从此留下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
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场惨剧上,而美国政府很快将头号嫌凶的矛头指向了一个名字——乌萨马·本·拉登。出身沙特豪门的亿万富翁,为何会走上一条与整个西方世界为敌的恐怖之路?他背后那张横跨全球的恐怖网络,又是如何一步步编织起来的?要解开这些谜团,还得从他人生的起点说起。
1955年,本·拉登出生在沙特阿拉伯吉达市一个显赫的家族。他的父亲穆罕默德·本·拉登早年从也门移民到沙特,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沙特的建筑业闯出了一片天。当时沙特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让拉登家族的建筑公司迅速崛起,不仅承接了沙特国内的许多重要工程,甚至还参与了麦加禁寺和麦地那先知寺的扩建项目,这在伊斯兰世界是极高的荣誉。到本·拉登出生时,拉登家族已经成为沙特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家产预估超过50亿美元。
在这个拥有52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里,本·拉登排行第17。由于父亲常年忙于生意,他从小主要由母亲抚养长大。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本·拉登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伊斯兰教育,每天要按时祈祷,研读《古兰经》。少年时期的他沉默寡言,性格内向,却对宗教有着近乎狂热的信仰。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份对宗教的虔诚,日后会扭曲成驱动他实施恐怖活动的精神动力。
本·拉登的人生转折点,发生在1979年。这一年,苏联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悍然入侵阿富汗,试图通过控制阿富汗来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势力范围。消息传到沙特,刚满24岁的本·拉登深受震动。在他看来,苏联的入侵不仅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践踏,更是对伊斯兰世界的挑衅。这的他还没有形成后来极端的思想,只是出于宗教信仰和民族大义,决定离开沙特舒适的生活,前往阿富汗参加反抗苏联入侵的“圣战”。
在阿富汗与苏联作战的本·拉登
有趣的是,当时本·拉登的选择,恰好与美国的战略需求不谋而合。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作为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争霸。苏联入侵阿富汗,被美国视为其扩张野心的重要体现,因此美国决定暗中支持阿富汗的反苏武装,将阿富汗变成“苏联的越南战争”。在这种背景下,本·拉登带领着一批阿拉伯志愿者来到阿富汗,很快引起了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注意。
当时的CIA给这些反苏武装起了一个代号“圣战者”,并通过巴基斯坦的情报机构,向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资金支持。据后来解密的文件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6年,美国向阿富汗反苏武装提供的援助总额超过了20亿美元,其中包括专门用于对付苏联直升机的“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这种导弹操作简单、命中率高,成为了苏联直升机的“噩梦”。而本·拉登凭借着家族的财力和在阿拉伯志愿者中的号召力,很快成为了“圣战者”中的重要人物。他不仅为志愿者提供前往阿富汗的路费和食宿,还在阿富汗边境地区建立了多个训练营地,招募来自世界各地的阿拉伯青年,教他们使用武器、进行游击战和恐怖袭击训练。
当时的美国,不仅没有将本·拉登视为威胁,反而将他看作是对抗苏联的“盟友”。一些美国媒体甚至将他描绘成“反抗侵略的英雄”,CIA的特工还亲自到他的训练营地,向他的手下传授情报收集、爆炸装置制作等技能。谁也没有想到,美国当年亲手培养的“盟友”,日后会成为最危险的敌人。
本·拉登从CIA那里学到的各种手段,后来都被他用来对付美国及其盟友。而美国提供的“毒刺”导弹虽未大规模落入拉登手中。
根据解密档案,1989年苏联撤军后美国启动回收计划,以每枚15万美元回购了约300枚,仍有300余枚下落不明,但这些流散的武器确实构成了长期安全隐患。这种充满讽刺的结局,或许是当时美国决策者们从未预料到的。
1989年,在阿富汗人民的顽强抵抗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苏联被迫从阿富汗撤军。这场持续了十年的战争,让阿富汗陷入了长期的内战,也让本·拉登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他看来,苏联的撤军证明了“圣战”的有效性,也让他更加坚信,只有通过暴力手段,才能捍卫伊斯兰世界的利益。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反抗外国侵略,而是开始将矛头对准了他眼中“背叛伊斯兰”的阿拉伯国家政府,以及支持这些政府的美国。
带着这种极端思想,本·拉登回到了沙特。当时沙特正面临着伊拉克的威胁,1990年,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下令入侵科威特,沙特担心伊拉克会进一步入侵自己,因此向美国请求军事援助。美国很快答应了沙特的请求,派遣了数十万大军进驻沙特。这一决定,彻底激怒了本·拉登。在他看来,沙特作为“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所在地,竟然允许非穆斯林的美国军队驻扎,这是对伊斯兰信仰的“亵渎”。他多次公开批评沙特政府的这一决定,甚至向沙特国王提出,由他组织一支“圣战者”部队来保卫沙特,而不是依赖美国军队。
沙特政府对本·拉登的极端言论和行为感到不满和担忧。当时的沙特正处于稳定发展期,不愿因为本·拉登的极端行为而破坏与美国的关系,也不愿让国内陷入动荡。因此,沙特政府多次对本·拉登进行警告,但本·拉登却丝毫没有收敛。1994年4月,沙特政府最终做出决定,取消本·拉登的沙特国籍,并将他驱逐出境。
被驱逐后的本·拉登,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极端计划。他带着自己名下的3亿美元财产,开始在中东地区寻找新的“落脚点”。他首先来到了也门,这里是他家族的发源地,也是伊斯兰激进思想较为活跃的地区。在也门,他继续从事激进的伊斯兰运动,招兵买马,策划反对也门政府和美国的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门政府对本·拉登的极端行为越来越不满,担心他会引发国内的动荡,因此对他采取了限制措施。本·拉登在也门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不得不再次寻找新的去处。
1991年,本·拉登来到了苏丹。当时的苏丹由伊斯兰激进分子掌权,与本·拉登的思想有一定的契合度。在苏丹,本·拉登获得了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他不仅建立了新的训练营地,还投资了苏丹的农业、建筑等产业,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来支持自己的恐怖活动。他还利用苏丹的地理位置,与非洲和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激进组织建立了联系,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然而,本·拉登在苏丹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他的恐怖活动越来越频繁,美国开始向苏丹政府施压,要求苏丹驱逐本·拉登。同时,苏丹政府内部也对本·拉登的存在产生了分歧,一些人担心,继续收留本·拉登会遭到美国的制裁,影响苏丹的经济发展。1996年,苏丹总统奥马尔·哈桑·巴希尔最终做出决定,将本·拉登驱逐出境。
在经历了两次驱逐后,本·拉登最终将目光投向了阿富汗。当时的阿富汗正处于内战之中,塔利班武装刚刚夺取了阿富汗的大部分领土,建立了“伊斯兰酋长国”。塔利班奉行极端的伊斯兰主义,与本·拉登的思想不谋而合。对于本·拉登来说,阿富汗混乱的局势、塔利班的支持,以及相对封闭的环境,无疑是他开展恐怖活动的理想场所。
来到阿富汗后,本·拉登很快与塔利班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他向塔利班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帮助塔利班巩固统治,同时也获得了塔利班的庇护。在塔利班的允许下,本·拉登在阿富汗建立了多个大型训练营地,招募来自世界各地的伊斯兰激进分子,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恐怖袭击训练。这些训练内容包括使用武器、制作爆炸装置、驾驶飞机、进行自杀式袭击等,甚至还包括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基础知识。
与此同时,本·拉登开始着手打造他的全球恐怖网络“基地组织”(阿尔·伊达)。这个组织最早成立于1988年,当年本·拉登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召集15名阿拉伯“圣战者”骨干召开秘密会议,正式确立组织架构与核心目标,但直到本·拉登来到阿富汗后,才真正发展壮大。 “基地组织”采用三级架构:核心层由本·拉登及其亲信组成,负责战略决策;分支层包括阿拉伯半岛、非洲萨赫勒等地区分支,承担具体作战任务;外围层则由全球同情者构成,通过网络接受指令。“基地组织”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包括阿拉伯国家、非洲、欧洲甚至美国。本·拉登利用高科技手段,如卫星电话、互联网、电传等,与分布在全球的成员保持联系,指挥他们实施恐怖活动。
在资金运作方面,基地组织构建了一套“合法掩护+非法运作”的复杂网络。初期依赖本·拉登的个人资产,后期通过空壳公司、慈善机构伪装转移资金,同时涉足珠宝走私、石油交易、毒品贩运等非法活动。 巅峰时期,其通过阿富汗鸦片贸易每年获利数十亿美元,并利用金融市场波动短线操作股票牟利。更将绑架勒索发展为“产业”,通过绑架外国人质索取巨额赎金。在宣传领域,基地组织展现出惊人的现代性, 2010年由阿拉伯半岛分支推出英文网络杂志《激励》,刊登《如何在妈妈的厨房里制作炸弹》等教程,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嫌犯即通过该杂志学习制造炸弹。
1998年2月,本·拉登在阿富汗的训练营地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伊斯兰激进组织代表参加。在这次会议上,本·拉登宣布成立“伊斯兰反犹太人和十字军国际阵线”,并发表了一份声明,号召全世界的穆斯林对美国和以色列发动“圣战”。他在声明中宣称,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贼寇”,是“真正的恐怖分子”,美国在中东的驻军是“十字军”的后代,必须将他们全部赶出伊斯兰世界。他还煽动穆斯林对美国公民发动袭击,无论对方是军人还是平民,是老人还是儿童。
这份声明发表后,很快就引发了一系列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1998年8月7日,美国驻肯尼亚内罗毕大使馆和驻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使馆几乎同时遭到汽车炸弹袭击,造成224人死亡,数千人受伤。这两起袭击事件,正是由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策划实施的。美国政府随即对本·拉登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捕行动,并对阿富汗的“基地组织”训练营地发动了导弹袭击,但本·拉登却侥幸逃脱。
此后,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又策划了多起重大恐怖袭击事件。2000年10月12日,美国海军“科尔”号驱逐舰在也门亚丁港加油时,遭到“基地组织”成员驾驶的自杀式炸弹快艇袭击,造成17名美国海军士兵死亡,39人受伤。这些袭击事件,让美国政府意识到,本·拉登已经成为了美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迅速展开了“反恐战争”。2001年10月7日,美国对阿富汗发动军事打击,目标是推翻塔利班政权,摧毁“基地组织”的训练营地,抓捕本·拉登。在美军的强大攻势下,塔利班政权很快垮台,“基地组织”的训练营地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但本·拉登却再次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9·11”事件彻底重塑了全球安全格局。2001年10月,美国颁布《爱国者法案》,以反恐名义大幅扩张政府监控权,允许“漫游窃听”和无理由搜查记录,导致少数族裔特别是穆斯林群体遭受系统性歧视。 该法案还授权美国政府调取全球企业数据,微软、谷歌等科技公司被迫将欧洲数据中心信息传输给美方,引发国际社会对数据主权的广泛担忧。在国际层面, 北约首次启动“集体防御”机制,多国加入美国主导的反恐联盟,全球情报共享体系快速扩张,但也埋下“棱镜门”等监控丑闻的隐患。
此后的十年间,美国一直在全球范围内追捕本·拉登。美国中央情报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收集本·拉登的情报,追踪他的行踪。直到2011年5月1日,美国特种部队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座别墅中,将本·拉登击毙。这个搅动世界二十年的“恐怖之王”,终于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
更新时间:2025-09-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