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8天,美财长下通牒,日本沦为冤大头,特朗普为中国“伸冤”

关税暂缓期即将到期之际,美财长贝森特公开威胁将恢复惩罚性关税。与此同时,特朗普却为中国“伸冤”。那么,作为美国盟友的日本,为何被点名开刀?而一向对华强硬的特朗普,为何在关键时刻“选择说好话”?

当地时间6月30日,美财长贝森特称“一些国家的谈判并不真诚”,7月9日之后,美国将恢复4月2日宣布的11%至50%的惩罚性关税。虽然没有点名,但“真诚谈判”的用词,几乎把矛头直接指向日本。

此前,日本已与美国进行七轮贸易谈判但毫无进展。而核心矛盾也很清晰,第一,日本不愿开放大米市场,特朗普甚至公开抱怨“他们米荒却不买我们的米”。第二,日本对美国钢铝产品关税迟迟不松口。第三,最致命的是汽车关税问题谈不拢。美国想对日本汽车加税到25%,而日本不接受。在特朗普看来,这叫“你不买我的,还让我买你的”,一点都不公平。

可问题在于,日本现在根本不具备妥协的空间。7月正赶上日本参议院选举,石破茂政府不能在此时对美国过度退让,否则就是政治自杀。这也导致谈判进入死胡同。更讽刺的是,日本首席谈判代表赤泽亮正6月底飞到华盛顿,连美国财长贝森特都没见上。

眼看宽限期进入倒计时,美国选择不再等待谈判结果,而是采取单边行动。特朗普宣布将向“数百个国家”发出正式通知,告知关税将恢复至原定税率。他在公开场合点名日本,称“从下周起,日本汽车将被征收25%的关税”,并明确表示美国掌握全部数据无需再开会。在他看来,谈判已无继续意义,下一步将直接执行既定政策。

然而就在日本被推上火线的同时,特朗普对中国的口风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他不仅“淡化”了中美摩擦,甚至罕见地揭了美国的老底。当主持人试图挑起所谓的“中国偷窃知识产权”话题时,特朗普反问一句:“你以为我们就没干过?”同时直言“这世界本来就是肮脏的”,让现场一度陷入沉默。

不仅如此,特朗普还放出风声称,“中方邀请他访华”。而中方也同步释出积极信号,强调希望推动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可持续发展”。不难看出,中美之间达成了某种程度的缓和,甚至在稀土、芯片等问题上有了共识。除此之外,白宫还表示7月9日前,不会对中国重新加税,理由是“中美协议在先,宽限期是90天”,到期时间是8月12日,恰好避开这一轮风暴。

一边是日本被边缘化,另一边中国却成为特朗普口中“可以谈合作的朋友”。这种反差背后答案其实很简单,美国和中国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而对盟友动刀,不但能转嫁压力,还能立威。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日本不是躺枪而是主动“撞枪”。

长期以来,日本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导致在谈判中既没退路也没底牌,被特朗普视为最容易“拿捏”的对象。这也让日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一方面,面对美方施压,石破茂政府既不敢妥协,也拿不出反制措施。另一方面,美国的“最后通牒”正在演变为“最后羞辱”。

而特朗普“为中国伸冤”的行为,看似荒唐实则充满算计。因为美国对华制裁不仅无实质性效果,反而让稀土、芯片、农产品制裁层层反噬,美国需要缓和。对比之下,对盟友动刀不仅省力还能震慑。这就是特朗普惯用的“欺软怕硬”策略。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关税风暴,是特朗普用来测试全球的“忠诚度”与“忍耐值”。中国强硬不退,美方只能转向合作。而日本左右为难,特朗普则趁机加码。眼下,距离7月9日只剩8天。日本还在努力争取所谓的补救空间,但美方已经在草拟加税清单,欧盟、韩国、印度则大多在观望,只有中国还有议价余地。

由此可见,这场“关税最后通牒”暴露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不断变化的利益算计。美国不再玩弄谈判的把戏,关税才是真正的硬实力展现。在这场较量中,日本成为首个被牺牲的“冤大头”,而中国则借坚韧与底线,赢得了更多主动权。未来局势如何发展尚难预料,但可以确定的是,谁能掌控主动权,谁就拥有话语权,谁选择被动妥协,谁终将为此买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2

标签:财经   冤大头   财长   通牒   日本   中国   美国   关税   中美   美方   盟友   惩罚性   最后通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