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提示,降温后,每天洗热水澡的习惯需要改掉!

随着冷空气南下,不少地方开启“速冻”模式。回到家冲个热水澡,成了很多人暖身解乏的首选。但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降温后与其频繁洗澡,不如把“泡脚”提上日常,这看似细微的调整,藏着秋冬护阳防病的关键。


秋冬季节,人体为了抵御寒冷,腠理会自然闭合、阳气向内收敛。这时候频繁洗澡,反而可能给健康埋下隐患。


降温后少洗澡,

不是“偷懒”而是护健康


1、削弱抵抗力:反复热水冲刷会让闭合的腠理打开,阳气随水汽外泄,风寒湿邪容易趁虚而入,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问题会找上门。



2、增加心脑血管负担:热水澡会加速气血流动,对气血本就不足的人来说,阳气外散可能引发肝阳上扰,增加中风风险;出汗过多还会导致“气随汗泄”,甚至诱发心梗。


3、破坏皮肤状态:秋冬空气干燥,皮肤分泌的皮脂本就减少,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屏障,干燥、瘙痒随之而来,严重时还会影响睡眠。


不出汗的情况下,每周1-3次足够,水温控制在37℃-39℃,每次别超过20分钟。洗澡时要做好室内保暖,洗完后及时擦干身体、吹干头发,抹上润肤乳锁住水分,老年人洗澡前后还可以适量喝些温水。


每天泡个脚,

秋冬养生事半功倍


1、通经络驱寒气:温热的水刺激足部穴位和经络,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让气血畅通,帮身体排出积攒的寒气,手脚冰凉的问题会明显改善。


2、调脏腑强体质:足部对应着五脏六腑的反射区,泡脚时的温热作用能带动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不仅能缓解疲劳、舒缓压力,还能增强抵抗力,减少秋冬生病的概率。



3、润身体缓秋燥:秋季干燥容易让人皮肤痒、口干上火,泡脚能促进血液向皮肤输送营养,帮助降燥滋阴,让身体保持水润舒适的状态。


泡脚有讲究,

这些误区要避开


1、时间水温有讲究


每次泡15-30分钟就行,水温以37℃-39℃为宜,泡到身体发热、似出汗非出汗最佳。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患者要控制在20分钟内,还得用温度计测水温,防止烫伤。


2、时间选对才有效


晚上7-9点泡脚能补气血,但气虚、阳气弱的人睡前泡脚可能会兴奋失眠;空腹时泡脚容易低血糖,饭后1小时内泡会影响消化,这两个时间段要避开。


3、细节做好不受凉


泡完脚毛孔会张开,一定要马上用干毛巾擦干,涂些润肤膏,体弱的人可以再穿双袜子保暖;千万别泡完脚直接洗澡,避免湿寒之气钻进身体。



4、特殊情况别硬泡


心功能不好、腿部有静脉问题或水肿的人,以及经期出血量多的女性,不建议泡脚;但风寒感冒、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泡脚反而能缓解症状。


5、草药泡脚遵医嘱


体寒的人想加干姜、红花,失眠的人想用柏子仁、首乌藤,都得先咨询医生,根据体质搭配,别自己随便加草药。


秋冬养生,关键在“顺时”。把洗澡频率降一降,把泡脚习惯养起来,就能更好地护住阳气、抵御外邪,舒舒服服度过这个秋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养生   中医   习惯   提示   阳气   秋冬   身体   水温   腠理   气血   皮肤   脏腑   干燥   风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