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9.9 元的奶茶、咖啡在街头巷尾掀起低价内卷时,另一个赛道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景象:一个吐司卖 45 元、一款招牌面包标价 32 元,北京某品牌的 “黑山吐司” 更是卖到 128 元,直接冲上热搜。这种 “一边低价血拼,一边高价抢单” 的反差,让不少人直呼离谱。
曾经,3 元的肉松面包、5 元的奶油面包是街头标配,面包只是平价管饱的早餐选择。如今,高价面包不仅成为常态,还催生了排队抢购、黄牛加价的热潮。这种现象背后,既有商家精心设计的营销套路,也暗藏着烘焙行业的生存困境。
一、价格反差:从平价早餐到 “百元奢侈品” 的蜕变

10 年前的烘焙市场,主打 “平价实用”。社区门口的面包店、超市的烘焙区,3-5 元就能买到一款分量十足的面包,肉松面包、奶油面包、豆沙包是主流,核心功能就是管饱,是上班族、学生党的早餐首选。那时候,超过 10 元的面包都算得上 “高端款”,很少有人会为了一块面包花费过多。
如今,烘焙市场的价格体系被彻底重构。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高价面包成为品牌门店的核心卖点:B&C 面包店内,没有 10 元以下的单品,一款黑松露火腿吐司售价 35 元,买三五个面包结账时就会超过百元;广州的网红烤面包店,核心单品价格集中在 30-40 元区间;上海某品牌的生吐司原价 98 元,在二手平台被黄牛炒到 300 元,溢价超过 3 倍。
最引人关注的是北京一款名为 “黑山吐司” 的产品,单块售价 128 元,相当于一顿双人简餐的价格,却依然有人愿意买单。10 月 23 日,工作日的下午,记者来到北京某商圈的 B&C 面包店,发现店外仍排着几十人的长队,队伍蜿蜒绕过半个商场走廊。进店后,货架上的面包被整齐摆放,每款产品都配有精致的标签,标注着原料、工艺等信息,价格标签上的数字大多在 20 元以上。
“以前买面包是为了吃饱,现在买面包更像是一种体验。” 正在排队的 26 岁白领王女士说,她平时喝奶茶只选 9.9 元的平价款,但买面包却愿意花 50 元以上。她手里拿着刚买的 45 元生吐司和 38 元的奶油牛角包,笑着解释:“这款生吐司用的是进口面粉,口感特别细腻,偶尔买一次犒劳自己也挺好。”
除了线下门店,二手平台上还形成了高价面包的代购产业链。黄牛们在门店排队抢购热门单品,然后加价 30-60 元转售,部分稀缺款的溢价甚至超过 100%。有黄牛透露,周末和节假日是抢购高峰,热门单品往往刚上架就被抢空,代购一单能赚几十元,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赚上千元。
这种价格反差让不少网友吐槽:“奶茶 9.9 元能喝一杯,面包 128 元只能吃一块,这是把消费者当冤大头吗?”“以前面包是早餐,现在面包是奢侈品,比猪脚饭还贵,实在想不通为什么有人抢。” 但吐槽归吐槽,高价面包店外的长队依然没有缩短,年轻人的买单热情似乎并未受到价格的影响。
二、营销套路:四大手段打造 “面包刺客”,拿捏年轻人心理
高价面包能在低价消费盛行的当下逆势走红,离不开商家精心设计的营销套路。这些 “面包刺客” 之所以能让年轻人心甘情愿买单,主要靠四大核心手段,精准拿捏了消费者的心理。
1. 进口原料 + 手作工艺,营造稀缺感
“选用日本进口高筋面粉”“添加法国 AOP 发酵黄油”“新西兰天然乳脂”…… 走进高价面包店,产品标签上的进口原料字样随处可见。商家通过强调原料的稀缺性和高品质,为高价找到合理的支撑。

以上海某品牌的生吐司为例,商家宣传其采用 “日本山茶花面粉”,这种面粉产量有限,价格是普通面粉的 3-5 倍,能让吐司口感更细腻、拉丝效果更好。为了突出原料的真实性,部分门店还会在显眼位置摆放原料包装,让消费者直观看到进口标识。
除了原料,手作工艺也是商家营销的重点。“纯手工制作”“每日现烤”“限量供应” 等宣传语,暗示产品不是工业化流水线生产,而是经过工匠精心打造,每一块都独一无二。在北京某网红面包店,记者看到师傅在透明橱窗内现场制作面包,揉面、发酵、烘烤等过程一目了然,吸引了不少消费者驻足观看、拍照。
商家通过这种方式,将面包从 “工业化产品” 升级为 “手作艺术品”,让消费者觉得高价买的不仅是面包,还有原料的品质和工艺的温度。
2. 奇特命名 + 精致包装,塑造高端感
高价面包的命名往往不走寻常路,避开了 “肉松面包”“奶油面包” 这类直白的名称,转而采用更具格调、更难理解的词汇。比如 “黑山吐司”“盐之花可颂”“莓果惠灵顿”“焦糖布雷丹麦” 等,这些名字听起来既洋气又高级,让消费者产生 “物有所值” 的错觉。
包装设计也极尽精致。普通面包店的产品多采用透明塑料袋包装,而高价面包则使用定制纸盒、布袋,搭配烫金、覆膜等工艺,部分产品还会附赠刀叉、手提袋,仪式感拉满。上海某品牌的生吐司,采用原木色纸盒包装,上面印有品牌 logo 和产品介绍,打开盒子后还有一层油纸包裹,面包的香气被很好地锁住,让消费者在食用前就感受到满满的高级感。
这种 “奇特命名 + 精致包装” 的组合,让面包不再是单纯的食物,更成为一种可以用来炫耀的 “社交道具”。年轻人买完面包后,会拍照发朋友圈、小红书,配文 “今日份精致早餐”“打卡网红面包店”,通过分享获得社交认同感。
3. 限购限量 + 饥饿营销,刺激消费欲
“每日限量 50 份”“每人限购 2 块”“周末限定款”,这些限购标识是高价面包店的常见操作。商家通过控制产量、设置购买上限,制造产品的稀缺性,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
在北京某商圈的面包店,一款 “榴莲千层包” 标注 “每日限量 30 份”,不少消费者为了买到这款面包,特意早起排队。有消费者表示:“看到限量就觉得特别难得,越抢不到越想买,生怕错过就没机会了。”
饥饿营销还会延伸到线上。部分品牌会在小程序上定时发售热门单品,每次发售都会引发抢购热潮,部分产品甚至在几秒钟内就被抢空。商家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关注度,还营造出 “产品供不应求” 的火爆氛围,进一步推动线下门店的客流增长。
4. 颜值为王 + 社交属性,迎合年轻需求

年轻人买单高价面包,很大程度上是被其颜值吸引。高价面包的造型往往十分精致,有的做成花朵形状,有的点缀新鲜水果,有的表面撒上糖粉、可可粉,色彩搭配和谐,拍照十分出片。
广州某网红面包店的 “草莓奶油包”,表面铺满新鲜草莓,淋上晶莹剔透的糖霜,中间夹着厚厚的奶油,看起来就像一件艺术品。不少年轻人为了拍照打卡,特意跑到门店购买,哪怕价格高达 48 元也毫不犹豫。
面包的社交属性也不可忽视。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关于高价面包的打卡笔记超过百万条,博主们分享面包的口感、颜值、购买体验,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年轻人看到这些笔记后,会产生跟风购买的心理,将打卡高价面包店视为一种潮流。
三、生存危机:高价背后的成本重压,58% 烘焙店活不过 2 年
高价面包看似风光无限,但背后隐藏着烘焙行业的生存困境。美团发布的数据显示,58% 的烘焙店活不过 2 年,2024 年至 2025 年,多个知名烘焙品牌相继倒闭或大规模闭店,曾经火爆的网红门店如今门可罗雀。
1. 原料涨价 + 高报损率,成本压力陡增
烘焙行业的原料成本占比极高,面粉、黄油、奶油、水果等原料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门店的利润。近年来,全球粮食价格上涨,进口面粉的价格较 5 年前上涨了 30% 以上;法国 AOP 发酵黄油、新西兰乳脂等进口原料的价格也持续走高,让商家的成本压力陡增。
除了原料涨价,高报损率也是烘焙店的一大痛点。面包属于短保食品,保质期通常在 1-3 天,一旦当天卖不完,就只能销毁。高价面包店为了保证品质,往往采用 “每日现烤” 的模式,不库存隔夜面包,这导致报损率居高不下。
北京某面包店的店长透露,门店的报损率超过 50%,尤其是一些限量款和小众口味的面包,当天卖不完就只能丢弃。“我们每天晚上都会销毁大量没卖完的面包,看着特别可惜,但为了保证第二天的品质,只能这么做。” 这些被销毁的面包,最终都会折算成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2. 高端商场租金 + 人工成本,运营压力巨大
高价面包店大多选址在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高端商场,这些地段的租金昂贵,月租金往往高达百万元。以上海陆家嘴某商场的面包店为例,门店面积约 100 平方米,月租金超过 120 万元,折算下来每天的租金成本就超过 4 万元。
人工成本也不容忽视。为了打造 “手作工艺” 的标签,高价面包店需要雇佣专业的烘焙师傅,这些师傅的月薪普遍在 8000-15000 元,比普通面包店的师傅高出 50% 以上。加上门店导购、收银员、保洁等人员,一家 100 平方米的面包店,每月人工成本就超过 10 万元。
高昂的租金和人工成本,让面包店的运营压力巨大。如果每天的客流量达不到一定规模,就很难覆盖成本。2024 年倒闭的某网红烘焙品牌,就是因为扩张过快,在多个城市的高端商场开店,租金和人工成本过高,而客流没有达到预期,最终资金链断裂,不得不闭店停业。
3. 竞争激烈 + 消费者审美疲劳,客流逐渐下滑
烘焙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不仅有传统品牌转型升级,还有大量新兴网红品牌涌入,导致市场同质化严重。很多品牌的产品大同小异,都是主打进口原料、手作工艺、高颜值,缺乏核心竞争力。
随着高价面包的普及,消费者逐渐产生审美疲劳。一开始,年轻人会为了新鲜感和社交属性买单,但久而久之,发现所有高价面包的套路都差不多,口感也没有宣传的那么惊艳,就会失去兴趣。
北京某商圈的面包店店员表示,门店开业初期,每天的客流量能达到上千人,排队时间最长超过 5 小时。但半年后,客流量就下降了 40%,排队现象也很少出现。“现在很多消费者都是打卡一次就不再来了,回头客越来越少。”
四、消费心理:年轻人买单的背后,是品质追求与情感需求
尽管高价面包存在诸多争议,还面临着行业危机,但年轻人的买单热情依然不减。这背后,除了商家的营销套路,更离不开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变化。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买高价面包不再是为了吃饱,而是为了追求品质生活。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愿意为更好的原料、更优的口感、更精致的体验付费。28 岁的设计师李女士说:“我平时工作压力很大,买一块高品质的面包,吃的时候能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这是 9.9 元的奶茶给不了的。”
社交需求也是年轻人买单的重要原因。在社交平台上,打卡高价面包店成为一种潮流,年轻人通过分享面包的照片和体验,获得朋友的点赞和关注,满足自己的社交认同感。“看到朋友都在打卡,自己也想试试,不然就跟不上潮流了。” 正在上海某面包店打卡的大学生小张说。
还有部分年轻人将买高价面包视为一种 “仪式感”。他们会在生日、升职、过节等特殊日子,买一块高价面包犒劳自己,让平凡的日子变得更有意义。“平时省吃俭用,但在特殊日子里,还是想对自己好一点。”30 岁的职场人王先生说,他每年生日都会买一款高价蛋糕或面包,庆祝自己又长大一岁。
不过,年轻人的买单也并非盲目。他们会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查看测评,了解产品的口感、性价比,再决定是否购买。如果产品的口感不符合预期,或者性价比太低,就不会再次买单。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价面包店的回头客越来越少,客流逐渐下滑的原因。
在上海某面包店,记者遇到了正在挑选面包的情侣小吴和小陈。他们拿着手机,对照着小红书上的测评,挑选着心仪的产品。“我们不会随便买,会看大家的评价,选口碑好的。” 小吴说,他们之前买过一款网红生吐司,觉得口感一般,性价比不高,之后就再也没买过。
北京的夜幕降临,某商圈的高价面包店依然亮着灯,货架上的面包还有不少没卖完。店员们正在整理货架,准备迎接第二天的客流。窗外,9.9 元的奶茶店依然门庭若市,与高价面包店形成鲜明对比。
高价面包的热潮还能持续多久,没有人能给出答案。商家的营销套路虽然能吸引消费者一时,但终究要靠品质和性价比说话。如果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靠噱头和包装,很难长久留住消费者。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在追求品质生活和社交需求的同时,也需要理性消费,避免为不必要的营销套路买单。
更新时间:2025-11-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