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50台人形机器人在WAIC舞台上排着队“走秀”,台下的股民却盯着手机里跌了0.22%的机器人ETF直挠头——这到底是科技爆发的狂欢,还是资本玩的新套路?左手是斗山机器人砸2590万美元收购美国公司抢赛道,右手是国元证券喊“产业链机遇来了”,可真金白银的ETF成交量却稳稳站上7亿。这年头,追科技风口比追女朋友还难:她跟你说“我们不合适”,至少给个准话;可这机器人赛道,一边喊“未来已来”,一边让你“再等等”,到底谁在忽悠谁?
先别急着为“150台机器人同台亮相”激动——你以为是波士顿动力的Atlas跳街舞,实际上可能是村口秧歌队的水平:有的机器人走两步就“顺拐”,有的举手投足像被线牵着的木偶,最离谱的是某展台的“AI管家”,问它“今天天气如何”,它回你“我是智能机器人,请重新提问”。
国元证券说这是“国内人形机器人最大规模亮相”,这话没毛病——毕竟以前可能只有10台,现在翻15倍,确实够“大”。但规模不代表水平,就像小区门口的广场舞队人数比国家大剧院的芭蕾舞团多,你能说广场舞更高级?
真实情况是:全球人形机器人还在“幼儿园阶段”。波士顿动力搞了30年,Atlas能跑能跳,但造价上亿,至今没量产;特斯拉Optimus喊了三年“2025年量产”,现在还在工厂里“练习走路”;国内最火的某品牌,去年发布会演示“端咖啡”,今年WAIC改“举哑铃”——合着一年进步就是换个动作?
更扎心的是“产业链成熟度”。现在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部件,80%得靠进口:减速器看日本哈默纳科,伺服电机看德国西门子,传感器看美国德州仪器。国内企业?要么做组装,赚个辛苦钱;要么搞“PPT研发”,发布会吹得震天响,量产时间比国足进世界杯还遥远。
所以WAIC这场“机器人选秀”,本质是场“科技版跨年晚会”:明星(企业)上台露个脸,粉丝(资本)喊声“哥哥好帅”,赞助商(地方政府)发个红包,至于“作品”(实际落地)?明年再说。可偏偏就有股民当真了,看到机器人动两下就喊“未来已来”——兄弟,你当年看VR眼镜发布会时,是不是也觉得“明年就能躺家里旅游”?
聊产业链前,先给大家算笔账:一台能自主行走的人形机器人,成本多少?保守估计50万——减速器20万,伺服电机15万,传感器10万,剩下5万是结构件和组装费。卖多少钱?现在市面上的“概念机”根本不卖,真要卖,没100万下不来。可谁会买?工厂宁愿用工业机器人(成本10万,效率更高),家庭觉得“不如请个保姆”,养老院怕“把老人摔了”。
这就是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现状:上游“卡脖子”,中游“赚吆喝”,下游“没人买”。
上游核心部件:被国外垄断。就说减速器,机器人关节的“心脏”,日本纳博特斯克占全球70%份额,国内企业拼命研发,精度还是差口气——人家能做到0.01毫米误差,我们可能0.1毫米都悬。这就像你做蛋糕,面粉(核心部件)得进口,人家涨价你就得跟着涨,利润空间被死死拿捏。
中游组装:“来料加工”的命。国内多数机器人企业,本质是“科技版富士康”——买国外的减速器、电机,自己拼个壳子,贴个牌。毛利率?撑死15%,还不如卖奶茶。某上市公司去年财报,机器人业务营收10亿,净利润才5000万,还不够老板买辆迈巴赫。
下游应用:“PPT落地”大赛。服务机器人喊了10年“进家庭”,现在还在酒店送水、商场导购——这些活儿,月薪3000的服务员干得更好,还能陪你唠嗑。工业机器人倒是普及了,但人形机器人?工厂说“我们要的是效率,不是‘长得像人’”。某车企老板私下吐槽:“买人形机器人?不如多招两个工人,至少他知道‘老板好’。”
那斗山机器人为啥砸2590万美元收购Onexia?这才是重点:Onexia是工程机器人集成商,懂怎么帮客户做“机器人+场景”方案。斗山想从“卖硬件”转向“卖服务”——比如帮工厂设计机器人产线,提供维护升级。这才是产业链的“未来钱景”:硬件不赚钱,但“机器人+数据+服务”能赚长期钱。可惜国内企业,多数还在“卖硬件”的坑里爬不出来。
现在重点来了:机器人ETF(562500),全市场唯一百亿规模,成分股覆盖上中下游,号称“一键布局产业链”。这到底是普通投资者的“避风港”,还是资本设的“温柔陷阱”?
先看规模:百亿ETF,听起来吓人,实际可能“虚胖”。规模怎么来的?要么是“国家队”(机构)配置,要么是“风口炒作”时散户冲进来。但真要看“含金量”,得看成分股——这100亿投了哪些公司?
翻了下前十大重仓股:有做工业机器人的,有做传感器的,还有两家“沾边”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因为生产机器人关节)。问题来了:这些公司,有几家真正在做人形机器人?多数还是靠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撑业绩。某重仓股去年年报,人形机器人业务营收“不足1%”——这就像你买“新能源基金”,结果前十大重仓股有五家是“卖充电桩的”,这能叫“布局新能源”?
再看流动性:换手4.36%,成交7亿,不算差。说明有资金在关注,但还没到“疯狂”的地步。这很关键——真正的泡沫,是换手20%,成交50亿,散户挤破头往里冲;现在这种“温和放量”,更像是机构在“悄悄布局”:毕竟AI浪潮确实来了,人形机器人就算现在不赚钱,未来3-5年可能有突破,先占个坑总没错。
斗山收购Onexia的案例,其实给了个信号:资本在“抢赛道”,但抢的不是“现在的利润”,是“未来的门票”。就像2010年买特斯拉股票的人,不是因为它当时赚钱(2010年特斯拉亏损6亿),而是赌“电动车会取代燃油车”。现在的机器人赛道,本质是场“科技版赌大小”:赌对了,5年10倍;赌错了,套到退休。
说了这么多,肯定有读者问:“那我到底能不能买?”我的答案是:能买,但别瞎买。
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如果三个问题答案都是“能”,那可以小仓位布局,推荐两条路:
一是买ETF(比如562500)。好处是分散风险——就算某家公司暴雷,对你影响不大;坏处是“平均收益”,赚不了“妖股”的快钱。买之前,务必看清楚成分股:避开那些“蹭概念”的公司,多关注上游核心部件(比如减速器、伺服电机)、中游控制系统(算法、芯片)的企业。
二是定投。别一把梭哈,每周/每月买一点。科技股波动大,今天跌5%,明天涨8%,定投能摊薄成本。比如你计划投10万,分20个月,每个月5000,就算短期跌了,也能慢慢捡便宜筹码。
如果三个问题有一个“不能”,那劝你别碰。现在的机器人赛道,比2015年的VR、2018年的区块链还早期——那两个风口套了多少人?现在坟头草都三尺高了。
最后提醒一句:真正的科技爆发,从来不是“发布会喊口号”,而是“成本降下来,需求涨上去”。就像智能手机,2007年乔布斯发布iPhone时,谁能想到10年后人人都有?但当时iPhone卖5000元,多数人买不起;直到国产机把价格干到1000元,才真正普及。人形机器人也一样,什么时候成本降到5万,效率超过人工,才是真正的“风口来了”。
当WAIC的聚光灯熄灭,150台机器人被拉回仓库,资本的喧嚣总会散去,留下的才是真正的机会。人形机器人不是“骗局”,AI浪潮也不是“炒作”——科技进步从来都是“螺旋式上升”,有泡沫,有回调,但方向没错。
只是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别当“追光灯下的观众”,要做“后台看剧本的人”:看看哪家公司真在研发减速器,哪家在偷偷建传感器工厂,哪家的算法已经在工厂里测试。这些“台下的努力”,比舞台上的“走秀”靠谱100倍。
至于现在的机器人ETF?跌0.22%不是坏事——至少说明还没到“全民疯狂”的地步,还有上车的机会。但记住:科技投资,拼的不是“谁冲得快”,是“谁活得久”。等风来的时候,别站在风口上被吹跑,找棵大树(优质资产)靠着,风自然会把你带起来。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当年比特币1美元的时候,多数人觉得“是骗局”;现在人形机器人50万一台,你觉得“太贵了”——历史总是相似的,区别只在于:这次你是“看不懂”,还是“不敢买”,或是“等得起”?
更新时间:2025-08-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