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与风的思考
怀冰(北京)
舒卷意何穷,萦流复带空。
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
云与风,虽同是天际的常客,共舞于苍穹,其性情与品格却截然不同。风仍是物质的奴仆,而云,却已是精神的诗人。
风是切实的、可感的,它从未脱离物质的羁绊。我们能听见它穿过林隙的呼啸,看见它卷起尘沙的狂放,感受它拂过面颊的温柔或凛冽。它的力量作用于有形之物——摧折树木,推动帆船,摇动风铃。它需要凭借他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它的生命在于“动”,在于“力”,这是一种物理的、功利的生命。因此,风是忙碌的,是世间的行动派,它奔波不息,从北方雪原到南方海岸,传递着气温与气压的讯息,它仍深深陷在物质世界的因果链条之中,为一种无形的律令所驱策。
云则不然。它超越了这沉重的物质性。它由微小的水汽凝成,却毅然挣脱了重力的绝对统治,悬浮于虚空。它不推动什么,也不摧毁什么,它只是“存在”,并且因其存在的方式而自成境界。它的形态是精神的直接显影:可以是怒涛排壑的壮怀激烈,可以是薄纱轻拢的娴静幽婉,也可以是孤悬天际的悠然自得。它不服务于任何具体的目的,它的舒卷变化,只关乎自身情绪的流变。古人看云,可以悟出“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的哲理;这“不系之舟”,正是云之精神性的最佳写照——它自由,因为它无所依凭,也无所求。
进一步看,风是时间的仆从,而云是空间的画师。风永远指向“下一刻”,它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你无法留住一阵风,它本质上是流逝的。云却将空间作为它的画布,它从容地经营着位置、形态与色彩,创作出一幅幅瞬息万变却又在当下永恒的杰作。我们仰望天空,看的是云的“构图”,而非风的“过程”。这种对空间的占有与塑造,是一种更接近于艺术创作的精神活动。
风与云的互动,恰似一场物质与精神的对话。风是那个在地面奔走、处理实务的实干家,它推动着、催促着、改变着云的形态。而云,则是那位沉思的哲人与诗人,它承受着风的力道,却将这力道转化为形态的舞蹈与意义的象征。它被风驱散,便演示“消散”的玄机;它被风聚拢,便展现“凝聚”的华美。它不以存亡为念,只求在每一刻都活出最充盈的形态。
所以,风,仍在“有”的疆域里行使它的力量;而云,已臻于“无”的境界,展现它的神采。一个尚在书写物质的史诗,另一个,早已开始吟咏精神的诗篇。当我们抬头,那万千变幻的云,正是高天之上,永不重复的思想与灵魂。
由此可见,古人笔下的风,多是动词,是改变世界的力量;而云,多是名词,是供人观照的境界。一者动于外,一者静于内,恰好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物质与精神”的一对精妙意象。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