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了。
不管是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
不得不承认,“催生”这件事,到了国家级了。
很多人算了一笔账,育儿三年拿到的补贴,不就是一万多。这对于很多家庭,是不在乎的。
于是,有人如此疑惑:“想做个调查,谁会为了10000多块补贴生小孩?”
你可以带着疑问,但是你别忽视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再过十年,很多的情况就变了,一些错误的判断,会变成很多家庭做过最后悔的决定。
01
投资孩子,还是投资自己?很多人在犹豫,思维没有调整过来。
当下,年轻人分成两大派。
第一,结婚生子,当下苦一点,孩子长大就好了。
第二,不婚不育,吃喝玩乐,把剩余的钱都存起来,养老也不愁。
第一种想法,是投资孩子,也就是“存人”,少存款。
这种想法是比较传统的。延续了古人的“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思想。
一个家庭里多了几口人,也没有断代,那就家业可以延续。
开店铺的,做手艺的,都可以子承父业。子孙通过家业,也吃喝不愁。
就是普通家庭,也能送孩子去读书,经过一番拼搏,孩子上了大学,有了工作,情况确实会好起来。
家庭的发展最好的模式,就是“众人拾柴”。每个人一个月赚几千,三四个人就有了一万多。家庭财富的累积,不成问题。
还有就是,父母把钱给孩子花掉了。孩子成年之后,会慢慢补偿回来。尤其是感情的补偿,是很明显的。
哪怕父母老了,没有很多存款,孩子给点,自己凑一凑,有份养老金,也能养老。
第二种想法的人,认为投资孩子,这是“自寻烦恼”,不如管好自己,一直幸福。
他们认为,现在的孩子很自私,长大后根本不会管老人。
再说了,养大一个孩子,还不要花几十万,或者上百万。这笔钱,不如留下来,换成养老金,存款,房子。
等自己老了,口袋里有很多钱,请一个保姆,把房子用来养老,这不是比孩子照顾强一些。
在中年时期,一点育儿的烦恼都没有。随时可以,说走就走的旅行。
如果遇到合适的伴侣,在一起,但是不要孩子,那你侬我侬,这幸福是没完没了的。
但凡有第二种想法的人,对于要不要孩子,是很犹豫的。毕竟,没有孩子的家庭,不符合千年的传统,在社会上的占比还是小一些。从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律来看,是站不住脚的。
犹豫的人,还会对政策进行怀疑,对社会发展进行自我否定,对他人的劝导进行反驳。不知不觉,失去了很多的机会。毕竟,岁月不待人。
02
可以断定,再过十年,有孩子和没孩子的家庭,差距会越来越大。
国家级的催生,肯定会有“连锁反应”。
就当下而言,反应已经开始了。
第一,幼儿园也开始免学费了。正在谋划十二年义务教育。学校的学位越来越充足。
第二,对有二孩的家庭,购房上进行制度支持。
第三,很多人在议论催生这件事,说明很多人的思维在改变。
第四,很多人已经开始申请育儿补贴,早已拿到了生孩子住院方面的补贴,品尝到了甜头。
第五,一些地方性育儿奖励,随之而来。
第六,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有孩子的家庭,也不存在完全依赖孩子养老。
家庭育儿,也存在一个“马太效应”。
就是说,一个家庭里有了孩子,大家会想尽办法去赚钱,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环境。
大家赚钱的时候,带着希望,无形之中就变得强大了。
一些吊儿郎当的男人,结婚生子之后,就变成了一个有模有样的父亲,这就是效应的最好见证。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其本质是一个家庭发展的动力源。
时间会见证我们今天的催生,是否有效果,是否影响到家庭的幸福。
对于未来十年,我们可以判断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红利方面,抓住育儿红利的一批人,将是最幸运的人。他们不要自己花什么钱,就把孩子养大了。并且一些红利,会持续到自己的晚年期间。养老的时候,还多一分保障。
而不生孩子的人,红利是没有的。十年的红利累积起来,不是一笔小数。而这些,会成为巨大的遗憾。如果现在三十岁的人,不生,到了四十岁,为了弥补遗憾,又生了,这就可能红利没有,自己育儿的烦恼多了。
家庭力量方面,有孩子的家庭,大家围着孩子转。十年之后,家庭翻天覆地地变好。
没有孩子的家庭,越往后越没有力量。还大概率是被亲戚们虎视眈眈,要吃绝户了。
当老人过世之后,慢慢老去的子女,也就变成了五保户。
虽然五保户也有社会保障,但是你看看五保户,精神面貌会有多好。
家人心态方面,孩子不一定特别有出息,但孩子有了,父母的底气就有了。每天看到孩子长大,也是阳光的。
没有孩子的家庭,就少了很多的欢声笑语。成年人三四个,在一起,活力是不够的。
如果我们往后看几十年,有孩子没有孩子的差距会更大。时间,就像一个放大器一样。
03
未来到底会发生什么?我们不能精准地知道。但是我们看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些社会规律。
按照规律去做的人,总不会吃亏,验证了什么是顺其自然。
做人,不要总是盯着负面的东西去看,不要人云亦云,不要以为自己和社会发展对着干,就是英雄。
一时半会,也许很多人没有转过弯,但终有一天会转弯,毕竟社会政策在利好我们。
人都有跟风的习惯,但真正要跟风的不是跟着别人,而是跟着社会的风口。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