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在教孩子,其实在毁好奇心

小时候我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是为你好。”

结果现在每当有人这么开口,我就会下意识护住灵魂。经验告诉我,接下来多半要被教育。

你有没有发现,大人们口中的“帮他改一改”,常常像是在做微雕:字要横平竖直,声音要抑扬顿挫,连笑都要标准版。

可孩子不是工艺品啊,他们只是还没活够。

前几天我在地铁上看见一个小男孩,写作业的时候妈妈凑过去盯着:“这一竖太短,重写。”

孩子叹了口气,擦掉重来。

表情像极了一个被KPI追着跑的中年人。

写字姿势歪一点、答案说错半句、颜色涂偏个调,家长立刻冲上去“纠正”。 你以为这是认真,其实是失控。

孩子以为自己在学习,结果学到的是:别乱动,乱动会错。

教育心理学管这个叫“习得性无助”,我更愿意叫“挨骂前兆”。 长期被打断、被挑刺、被“为你好”,孩子大脑直接短路——反正不管怎么做都会被纠正,那干脆别做了。

最后你得到一个听话的孩子,却失去了一个有想法的人。

家长常问:“为啥我家孩子越来越懒?”

我想说:不是懒,是怕。

我有个朋友的儿子,小时候喜欢画画。画个小猫能加个翅膀,天空也能画成紫的。 她看不下去,每次都纠正:“猫哪有翅膀?天空是蓝的。” 后来孩子不画了。

她问为什么,孩子低着头说:“我画不好。”

那一刻她愣住了。 其实孩子不是画不好,是不想再被否定。 从那之后,他连选彩笔都犹豫半天,怕又“错”。

你看,这种“怕”比“懒”更可怕。 因为懒还有得治,怕连动力都没了。

被否定惯了的孩子,不是不聪明,是太懂生存。

允许孩子不完美,是教育的起点。

不是放任,而是信任。

字写歪了没关系,他会自己发现。 衣服穿反了没关系,下一次就记住了。 故事讲错了没关系,也许他能编出更有趣的版本。

你要学会“假装看不见”。 该管的是撒谎、危险、原则; 不该管的是小瑕疵、小习惯、小风格。

有些错误,不值得修正;有些纠正,比错误更可怕。

还有,少说“错”,多问“你怎么看?

” 孩子画绿色太阳,你可以问:“为啥是绿色的?是不是有个特别的太阳?” 孩子写错题,你可以说:“要不要再想想这一步怎么来的?” 这种提问,是给孩子思考的空间。

比起“标准答案”,他更需要“尝试权”。

所以,教育不是“修改稿”,是“草稿”。

孩子要反复修改自己的人生,哪有不出错的? 我们能做的,只是别太早替他涂改。

有时候最温柔的教育,就是闭嘴。

让孩子自己画出那只带翅膀的小猫。 也许它飞得歪歪扭扭,但那是他第一次相信——原来自己也能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育儿   好奇心   孩子   小猫   没关系   翅膀   标准版   微雕   小时候   你好   家长   不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