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从烈士遗骸上发现的老照片。
烈士殁于1942年的雪村战斗,牺牲时双手抱在胸前,手中紧握一枚小圆镜,小圆镜内夹着这张照片。这张年轻女性的照片被修复后,引发了网络热议,也出现了多条寻亲线索。但遗憾的是,目前尚未发现这位烈士的亲属,他暂时只有编号“31”。
“只要与31号烈士有亲缘关系,即使出了‘五服’,我们也有办法进行比对。”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说。
文少卿
1942年,日军调集5万余兵力,由华北派遣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直接指挥,对冀中腹地开始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其中,冀中八分区是敌人扫荡的重点,而雪村所在的肃宁县则是八分区的中心。在“雪村突围战”中,千余名八路军指战员壮烈牺牲。这是冀中八分区组建以来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
“战斗的惨烈程度突破了我们的想象。”文少卿表示,这次发掘中,肃宁雪村出土遗骸的最小个体数为101例。在这些遗骸上,文少卿团队发现了很多弹痕、弹孔,4例个体存在粉碎性骨折。此前,他们参与发掘的烈士墓大多像山西吕梁南村烈士墓,烈士经抢救无效或伤重不治牺牲,被好好地埋葬,而雪村烈士墓中的烈士遗骸比较杂乱,出现多个个体混合情况,需要重新进行遗骸分类,并对性别、病理特征等进行初步鉴定。
经统计,在这101例个体中,可鉴定性别的个体为52例,有10例女性或疑似女性的个体,还有4例婴儿期(0~2岁)个体,4例幼儿期(3~6岁)个体。这也是文少卿团队第一次在烈士墓发掘样本中鉴别出众多非战斗人员的女性和婴幼儿个体,样本中三分之一都是婴幼儿,最小的还不到一岁。文少卿推测,这可能是为避免日军屠村,烈士们带领老百姓突围时一起遇难。
82个装殓箱,82年深埋,想要为无名烈士找到回家的路并不容易。文少卿认为,不同地区的人,体内锶同位素的比值存在差异。经过检测,他们发现大多数烈士体内的锶同位素比值与山西地区的数值更为接近。这也是为31号烈士寻亲时更聚焦山西地区的原因。
随着工作推进,文少卿团队开始复原烈士的容貌。他们有3项依据:现场扫描的烈士头骨、团队多年积累的平均面部软组织厚度数据,以及从骸骨中获得的少量DNA表型数据。目前,雪村战斗烈士遗骸的DNA样本已全部完成提取,并与全国英烈DNA数据库、公安数据库样本进行了交叉匹配,其中11位烈士的容貌完成了复原。而31号烈士由于颅骨缺失较为严重,暂时无法复原容貌。但无论如何,让后人知道烈士的模样,都是文少卿团队向他们表达敬意的方式。
“雪村”十一烈士复原图(图源:山西晚报)
2015年,西北大学考古专家陈靓带领团队在缅甸密支那收敛了27具中国远征军的遗骸。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赴缅甸对日作战,以伤亡10万余人的代价取得了全面胜利,但阵亡将士的墓地却大多都未能完整地保存下来。
“密支那比较潮湿,土壤是酸性的,导致大部分遗骸骨骼完全酥化,而这些遗骸与大量军械埋在一起,金属污染也特别严重。这令DNA提取工作非常困难。委托方建议送到英美权威机构测试。”文少卿在朋友圈刷到陈靓的“求助”,也坐不住了,他同样不希望将这些烈士遗骸再送出去。
彼时,文少卿正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读博。“我们平时研究的都是几千年的样本,这种不到百年的样本应该没问题吧。”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文少卿暂停了手头的研究,开始迎接挑战。但真正看到这批遗骸,他还是震惊的,提取DNA样本时都是青绿色的,不能把古DNA提取、鉴定的相关技术直接“搬”过来,需要进行优化改良。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他最终成功鉴定了样本的父系遗传类型,推测了其可能的地理来源,为进一步寻亲带来希望。
从那时起,文少卿就从未停下过为无名烈士寻亲的脚步。10年来,他和团队先后完成1200多具烈士遗骸的鉴定工作,涉及滇西保卫战、长沙会战、淮海战役等。2020年,他们又开始筹建国家英烈DNA数据库,到2023年收集1120个烈士DAN样本,完成首期建设。至今,国家英烈DNA数据库仍在不断更新。在这个数据库中,寻亲者可以上传自己的DNA数据,与库存烈士数据进行对比。一旦对比成功,先烈安葬遗址点位将会变成红色,对比成功的烈士头像也会显示为红色。此前,他们曾通过DNA鉴定、颅面复原等手段,复原了40余名山西吕梁无名烈士的容貌。其中,编号为“M19”的烈士最终被确认名为崔海治。
崔海治烈士容貌复原图(左)与其哥哥照片(右)对比
崔海治烈士的头像被点亮了,文少卿希望,未来数据库中亮起越来越多的红色。“我想恢复他们的名字,还原他们的故事,让更多人去了解和传承英烈精神。”文少卿说。
不过,为烈士寻亲只是文少卿工作的一部分。此前,他和团队更多是在跟数千年前的样本打交道,近年来,已经成功重建了两千年前河西走廊人群、六千年前山东人群历史等。对他来说,通过检测不同时期、区域考古遗址的出土骨骼,系统梳理古代人群的谱系源流,是对中华民族血脉融合动态过程的追溯。
2024年,北周武帝孝陵科技考古成果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行。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展览,没有文物实物,却通过AI交互设备与科技手段复原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面貌、身躯,并为他穿上了唐代阎立本画卷中的朝服。只要说出正确的关键词,就能唤醒这个“二次元皇帝”,和他对话。
——“你为啥喜欢吃丹药?”
——“因为丹药炼制不易,是难得的珍品,朕也是为了追求长生。而且朕也常把丹药赏赐给朝廷大臣。”
科技考古展现场
宇文邕是北周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统一北方,推动了民族融合。但36岁英年早逝,其族源、死因以及外貌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2024年3月28日,文少卿团队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公布了宇文邕的头像复原图及相关考古成果。这也是我国首次以科技考古方式复原古代帝王容貌。此前一年,他们曾先一步公布了宇文邕的皇后——阿史那的基因组数据。
基于此,文少卿团队发现,宇文邕与古代契丹人、黑水靺鞨人,以及现代达斡尔人、蒙古人存在最近的遗传关系,并估计他血统中有六成源于古代黑龙江流域的东北亚人群,三成源于古代黄河流域的农业人群。这可以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贵族之间“胡汉融合”的直接证据,对理解汉民族的形成意义重大。
就在这个8月,文少卿团队将沿着阿勒泰—天山北路一线,对三道海子石构遗址群、木垒平顶山墓群等遗址进行科技考古,以揭示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融的历史。而这一次,他们还将移动实验室考古车开向了“古丝绸之路”。其中,分子考古车承担古DNA检测移动实验室功能,CT考古车承担人骨考古移动实验室功能。此前,分子考古研究长期依赖于远离田野的实验室,移动考古车的落地将有望改变考古范式。
“考古车开到哪儿,我们就把科技考古研究工作做到哪儿。”文少卿说。
更新时间:2025-08-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