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吸出来的淤血,是体内的毒素?告诉你真相,看完涨知识了

“林阿姨,您最近又做了几次火罐,感觉怎么样?”“嗨,医生,这东西管用啊!您看看,每次拔完背上那一块乌紫的淤血,我都觉得身体‘排了毒’,轻松多了!”

林阿姨,今年58岁,家住社区附近。她每逢肩背酸痛,总爱去小区里的理疗店拔火罐。店家常向她强调:“这紫红色的淤血,就是体内的毒素排出来了!淤越多,‘毒’越重!”

这话让林阿姨相信,有淤血就是排毒,背上不紫反倒觉得不放心。可邻居王叔见林阿姨的背,摇头苦劝:“淤血多,也可能是血管不好吧?

哪能全是排毒啊……”到底火罐拔出来的紫斑意味着什么?是我们身体真的“排毒”成功,还是另一种警告?越来越多人在养生路上,被“火罐淤血=毒素”的说法刷屏。可事实真是如此吗?今天我们来揭开背后的医学真相。

火罐淤血现象,你真的了解吗?

火罐疗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现代被很多人用于调理酸痛、祛湿等。但是,火罐吸出的那团深色、青紫的淤血,真的就是“毒素”吗?

医学研究发现,火罐吸出的“瘀斑/瘀血”,其实主要是因为局部皮肤受到负压刺激,血管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渗出皮下形成。这类似于我们无意中撞一下,皮肤会青紫。

专家在一项300名中老年志愿者火罐研究中发现,拔火罐部位产生的明显瘀斑者超5成,并非与所谓“体内毒素”相关,而是皮下出血与个人肤质、血管脆性存在直接关系。

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协和医院联合调研也指出:火罐拔出的紫色斑痕本质上是血红蛋白在皮肤下分解形成的铁黄素、胆绿素,并不是所谓的“排毒产物”。

也就是说,火罐的“吸”主要影响皮肤与浅层组织,对肝脏、肾脏这些真正的“排毒器官”没有直接排毒作用。

很多人信以为真,原因在哪?

紫色斑痕确实带有明显的视觉冲击力,“有东西出来了”容易让人产生心理暗示;火罐店往往会用“排湿、祛寒、排毒”做噱头,误导顾客将淤血误认为毒素。

那火罐淤血多,是不是身体越差,毒素越多?恰恰相反!研究发现:具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人,皮下微循环、血管脆性和耐受性其实更差,更容易出现瘀斑和出血,并非“排毒效果”更强。

坚持拔火罐,身体会发生这几种真实变化

对于经常拔火罐的人来说,身体会有哪些短期、长期变化?正规医学总结如下:

短期缓解酸痛、促进局部循环:确实有些人拔完火罐后,自觉肌肉僵硬、酸胀感减轻,有学者认为“火罐负压刺激能提升局部血流量12%-18%”,让人觉得放松。

局部皮肤淤血、微小出血:火罐强刺激下,皮肤毛细血管破损,血液渗出,产生紫红色瘀斑。这种瘀斑一般5-10天自行消退,但对皮肤敏感或有出血倾向者,容易造成大面积紫斑、甚至轻微水泡

心理暗示性 “排毒感”提升:数据显示,超七成用户表示“看见淤血后,感觉确实有杂质出来”,但实际上这种有效体验,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心理安慰效果(placebo effect)

但需要强调,部分情况下,拔罐并不健康:

血液病患者、抗凝药物患者、糖尿病足部病变患者,拔火罐容易诱发大范围皮下出血、溃疡、感染,甚至加重基础疾病风险。大面积、频繁、多部位反复拔罐,会破坏皮肤屏障,增加感染或色素沉着可能。

科学养生建议:拔火罐要做到这些,别再被“排毒神话”误导

拔火罐作为一种中医外治法,有其疏通经络、缓解局部不适的作用,但绝不能迷信“拔出来的淤血=体内毒素”。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有基础疾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凝血异常)

除非在医师指导下,不要轻易拔火罐;避免无证小作坊、街边速成店操作,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或有资质中医师;拔火罐部位需避开皮肤破损、溃疡、皮炎等部位,避免感染风险。

每次拔火罐时间建议不超过10-15分钟

过久容易加重皮损;若出现大面积水泡、长期色素沉着,需及时就医日常最好的“排毒”,其实是喝水充足、饮食均衡、规律作息,肝肾是最好的排毒器官,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用“外力协助”排毒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医外治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年12期:“拔罐对皮下微循环影响的临床观察”

《中医拔罐疗法的循证医学研究进展》,中国中医科学院,202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养生   淤血   毒素   体内   真相   知识   火罐   皮肤   皮下   局部   中医   身体   血管   部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