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健康报】

11月22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节气。小雪也是入冬后的第二个节气,预示着寒冷天气将要到来。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综合内科住院医师袁清洁2023年医院微信公号刊文表示,小雪之后,养生关键在于“防寒保暖、避寒就温”。做好身体8个部位的保暖,可有效保卫人体的阳气,预防疾病发生。
1.脚部
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有人体“第二心脏”之称。因此,寒冷天气千万不能让双脚受凉。
建议:每天用热水泡脚,促进周身血液循环,使全身都暖和起来。天气好时,也可踢毽子、走路,锻炼下肢、抬高下肢,提高御寒抗病能力。
2.腰部
肾喜温恶寒,肾气有温煦全身阳气的作用。一旦腰部受寒肾气受损,就会立刻“闹情绪”,人就会感到怕冷、无力。
建议:日常生活中可用双手搓腰: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位于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处)。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0~100遍,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3.头部
头为一身之主宰,诸阳所会,百脉相通,一旦受到寒邪侵袭,易引发感冒、鼻炎、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等。
建议:冬季外出要戴帽子,最好是能盖住前额的。头部出汗后不要立刻摘下帽子,应先到室内慢慢消汗,避免冷风直吹。
4.脖颈
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一旦受寒,容易导致有肺部症状的感冒、颈椎病、咽炎、脑血管等疾病的接踵而来。
建议:冬天最好穿立领装,尤其是老人,外出一定要戴围巾,对预防颈椎病、高血压、心血管病有好处。
5.腹部
腹部为人体脏腑之气聚集之处,腹部受寒易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
建议:老人、儿童及经常胃部不适人群,不妨在出门时多穿一件外衣,夜间睡觉时腹部盖上被褥,避免腹部受寒。
6.膝部
膝部是人体重要部位,若不注意膝部的保暖把膝盖露在外面,可导致关节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缩,引起关节疼痛。
建议:保护膝关节的关键是保暖防寒,戴上护膝,或选择膝部加厚的毛裤,注意运动不要过量,尤其骑车出行更需要注意护膝保暖。
7.鼻子
鼻子经常裸露在外,如果鼻黏膜接触冷空气,黏液分泌会减少,毛细血管会变脆,鼻子的“屏风”作用就变差,从而导致病菌进入肺内,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概率。
建议:冬季外出时戴个口罩。天冷时,可每天按摩鼻翼,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搓热后,沿鼻梁、鼻翼上下按摩30下。早起前、晚睡前各做1次,可增强鼻部血液循环,提高耐寒能力。
8.背部
背为阳中之阳,如忽视背部保暖,易受风寒之邪入侵,耗伤人体阳气,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建议:冬天最好加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天气好的时候,别忘了给后背晒个“日光浴”,热流会让全身舒服。

吃:三食谱
中国中医科学院杨力教授介绍,3个滋补食谱可帮助驱赶寒气。
1. 羊肉炖萝卜
萝卜消食化痰,能帮助肺病患者化痰疾,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温性的羊肉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热量,抵御严寒,还能修复胃黏膜,帮助脾胃消化。
2. 板栗炖牛肉
两者搭配能健脾利虚。牛肉可帮助提高免疫力,促进蛋白质的新陈代谢。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板栗炖牛肉可作为家庭必备菜单的选择。
3. 炖排骨
滋阴壮阳、益精补血,对身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喝:三款粥
冬季是喝养生粥的好时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胡曼菁推荐3款养生粥。
1. 益肾粥
大米300克、糯米50克、血糯米50克、桂圆50克、枸杞子60克、红枣30克、薏仁50克、莲子10克、红皮花生米10克、红豆10克、黑豆10克、核桃30克、黑枣20克,煮粥食用。
2. 滋阴粥
鲜百合100克、银耳100克、莲子20克、绿豆20克、大米300克、糯米50克、小米50克、白果20克,煮粥食用。
3. 健脾粥
黄芪100克、山药100克、大米300克、糯米50克、芡实30克、薏仁50克、红枣20克,煮粥食用。
饮:三杯茶
除了喝粥,饮茶也是养生好方法。湘潭师范学院医院袁克俭推荐三款茶饮。
1. 橘皮泡茶
橘皮行气健脾、燥湿化痰,适宜于咽喉及脾胃不适,咽喉肿痛、音哑、喉痒及脾胃失健之胸脘胀满、呕吐腹泻、咳痰咳嗽等症。用开水冲泡橘皮,或加入适量冰糖饮用。
2. 麦冬泡茶
麦冬润燥生津,凡上焦(咽喉)虚热或胃火偏旺引起的烦渴、燥热、呛咳、咯血等症均适宜。一般可用麦冬数粒口腔含用,咽其津液,也可煎水内服。
3. 胖大海泡茶
胖大海具有开胃气、清肺热、利咽喉及润肠通便的功效。可泡水饮用,对音哑干咳、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及口疮诸症有良效。
泡:勤泡脚
寒冬除了注重饮食药膳之外,还可以通过泡脚、晒太阳等方式养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邝秀英表示,热水泡脚既可以保暖,又可以促进全身气血循环,通过刺激足部穴位达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
午后晒晒太阳,重点晒督脉经过的头顶和后背,也有助于温补阳气。
练:腹式呼吸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胡立明2015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提醒,冬天养生最好以“静”为主,这样才能利于“养藏”。
锻炼上,可以打打太极拳、散散步。也可练练静功,如做腹式呼吸。平躺在床上,嘴合上,用鼻子慢慢地吸气,这时腹部肌肉尽量放松,小腹慢慢地膨大起来。
然后用嘴呼气,腹肌尽量收缩,小腹凹进去。不要求呼吸频率放慢,不要憋气,自然地深吸、深呼就可以了。每次5分钟即可。
动:睡前五浴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秦建国介绍,睡前可练一套“五浴养肾操”,这里的“浴”是用手摩擦身体部位,从头到脚温暖起来。
1. 浴头:十指梳头
又称“干梳头”,双手五指分开如梳状,从前额发际处向后梳头36下。用力的大小以做完后头皮微感发热为度,有祛风、升清降浊、益肾清脑的功效。
2. 浴耳:提拉耳朵
双手置于耳前,来回搓动36下。长期浴耳,可有益肾填精、疏通全身气血的功效,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
3. 浴腹:揉揉小腹
双手放在小腹,来回搓动,左右各36下。能壮肾起痿、补益下元,兼有运脾导滞、减肥排便的功效。
4. 浴腰:对搓腰眼
双手握拳,拳眼向内,置于腰带以上、后腰部位上下搓动36次。腰为肾之府,肾虚多有腰痛。浴腰能温肾壮腰、培源固本。
5. 浴足:按摩足心
每晚睡前,泡脚后端坐床上,左手攀左大脚趾,右手掌搓左涌泉穴36下,然后左右手足交替,搓右涌泉穴36下。涌泉穴位于足底前1/3处,屈曲凹陷处。搓涌泉穴有益肾养阴、清心除烦、导热下行的功效。
来源 健康时报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