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米股价开盘就上涨,早盘收盘报47.58港元,涨幅超3.5%!
这似乎说明,这两天被广泛讨论的“成都碰撞事故”“黑公关”事件对小米的影响有限。毕竟从目前的市场反应来看,似乎是不买的人本来就没有购买的意愿,想买的人不会因为这个事件不买。
这背后是“米粉”的粘性,以及市场对小米现阶段发展的看好,当然更重要的是一些数据表明,小米现阶段的营收和未来的前景是向好的。
1)主力业务表现稳健:根据财报显示,小米集团今年二季度总营收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连续3个季度突破千亿;经调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75.4%,连续2个季度突破百亿。其中,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为455亿元,毛利率为11.5%;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2.4百万台,同比增长0.6%。
2)公司回购传递信心:在成都su7碰撞事故后,10月13日小米公司进行了大规模股份回购,10月17日再次回购4.94亿港元的小米集团-W,年内已经进行多次回购,合计回购金额为15.37亿港元。此举通常被市场解读为管理层对当前估值认可以及对未来发展有信心的积极信号。
3)汽车业务前景明朗: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 SU7 于2024年3月28日正式上市,距离现在仅过去一年半,到却取得了好成绩。小米管理层和多家分析机构都给出了积极的盈利预期。小米总裁卢伟冰表示,汽车业务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单季度盈利。雷军也曾预计盈利节点在2025年第三或第四季度。德意志银行报告指出小米汽车业务有望在2025年第三季度开始实现盈利,并预计Q3和Q4将分别实现4亿元和26.3亿元人民币的净利润。
而上述需要重点讲的是第三点,也就是小米的汽车业务。
随着小米汽车2025年上半年交付量达15.72万辆,小米汽车单车亏损从2024年第四季度的约1万元迅速收窄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3700元,同时该业务分部的经营亏损大幅收窄至3亿元。显示出规模效应正在快速摊薄固定成本,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
而小米也在努力提高交付能力,小米汽车在2025年9月的交付量首次突破4万台,这表明其产能爬坡和市场需求仍在加速,为Q3-Q4实现盈利提供了更坚实的规模基础。
而新车型YU7自发布以来市场反响热烈,其18小时锁单量就达到24万台。只要跟上交付能力,这款定位更高端的SUV车型有望进一步提升平均售价和毛利率,成为盈利的“加速器”。
根据小米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其汽车业务毛利率已攀升至26.4%,同时经营亏损大幅收窄至3亿元。大和证券预计,其毛利率在第三季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至28%,并可能在该季度实现单季或单月的盈亏平衡。
更更更厉害的是小米汽车的盈利周期,与其他车企相比,小米的盈利速度惊人。
特斯拉从首款量产车交付到实现首次季度盈利,大约花了9年多(116个月)的时间。
理想汽车作为国内新势力中较快盈利的代表,也用了约5年半(66个月)。
小米汽车若能在2025年第三或第四季度如期盈利,其从交付到盈利的时间将缩短至约一年半,远超同行。
小米是怎么做到的呢?这有数亿米粉的功劳。
1)强大的生态协同与用户基础:这是小米最独特的“护城河”。小米拥有全球最大的智能物联网平台和数亿的活跃用户。这些“米粉”构成了小米汽车最原始的潜在客户群,极大降低了初始用户的获取成本。更重要的是,小米通过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将汽车、手机、智能家居设备无缝连接,创造了独特的用户体验和附加价值,其软件服务贡献了可观的毛利率。
2)极致的成本控制与“爆款”策略:小米将手机业务中磨练出的极致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完美复用到汽车上。通过集中资源打造 “单品爆款” (如SU7),大幅降低了单车的研发和零部件采购成本。有分析指出,小米首款车的研发成本约为50亿元,显著低于一些竞争对手。同时,小米强大的线下渠道(近万家“小米之家”)也为销售提供了便利,降低了渠道建设成本。
3)高效的互联网营销模式:小米汽车的营销极具互联网特色,通过技术发布会、社交媒体话题营销等方式,以远低于传统车企的营销费用,实现了现象级的品牌曝光和“破圈”效果。例如,小米YU7尚未上市,仅凭一张谍照就在社交媒体获得超10亿次曝光。
有机构大胆预测,若2025年交付量达到40万辆,汽车业务营收将冲击1000亿元,并可能贡献50-80亿元的净利润;到2026年,若销量突破80万辆,净利润或将达到150-200亿元,成为小米集团核心增长引擎。
当然,尽管势头强劲,小米汽车要实现持续盈利并保持领先,仍需面对一些挑战:
产能爬坡是当前关键:新车型YU7目前订车等待周期长达41-58周。如何快速提升产能、将海量订单转化为实际交付,是留住客户和实现规模效应的最大考验。
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是“红海”,华为(问界)、比亚迪、特斯拉等巨头实力强劲,竞争异常激烈。
舆论导向改变:随着规模急速扩张,如何持续保障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体验的一致性,也将是小米面临的重要考验,这对于维护品牌声誉和用户粘性至关重要。
综合来看,小米汽车凭借其独特的基因和优势,在盈利的道路上确实跑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度”。如果能在应对挑战中持续扩大规模、深化生态壁垒,其从“搅局者”成长为“主流玩家”的潜力不容小觑。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