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八月十五吃糖饼

(张德敏)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月儿圆

八月十五的月亮更满、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古时,我国人民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据记载,周代时,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人们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大家分食之。

儿时的糖饼至今难忘

每当到了中秋时节,就会想起儿时,在家乡吃母亲做的香甜糖饼的时光。

自己刚刚记事时,正赶上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到了八月十五时,由于农村生活条件差,家里是买不起月饼的。所以,在中秋节时,妈妈就会用红糖或白糖做馅,制作糖饼,来代替月饼。糖饼制作也非常简单,大人用发酵面做成双层饼,以红糖、葵花仁儿等为馅,配以少许盐,然后置于锅中烙至两面发黄,糖饼就熟了。这时热糖饼不能直接掰开食用,而要小口咬开四周,揭开饼层分别食用,以防止饼层内的糖流出来。

那时,在农村的中秋节前后,也正是三秋大忙时节,乡亲们一则是为了“贴秋膘”,二则是补充田间劳作的体力,都会吃一些滋养的食物,而糖饼热量高,口感香甜,也成为人们非常喜爱的美食了。

在自己的记忆中,儿时的冀东广大地区,中秋时节家家都会用白面粉,烙制糖饼,并将其作为祭拜月神的供品之一。虽然,儿时八月十五吃糖饼的由来有些辛酸,但回忆起来,不但体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的追求,也显现了父母亲灵巧制作和不屈的自强精神,也给了晚辈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


中秋月饼历史久远

月饼,是中国的汉族传统美食之一,又称月团、小饼、丰收饼、团圆饼等。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月饼当时被人们称为“胡饼”。因西域胡人将小麦、芝麻、胡桃等原料带入中原地区,制作出一种叫做“胡饼”的食品,以纪念那些为中原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

宋朝时期,月饼的制作方法和外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将胡饼与月圆之夜的祭月仪式相结合,将饼皮擀薄,里面填充上各种馅料,然后将饼皮捏成半圆形或圆形,寓意着团圆和和谐。人们将这种饼称之为“团圆饼”,这是最早出现的月饼。

到了明清时期,月饼的种类也开始增多,出现了五仁、枣泥、豆沙等口味。尤其是到了清代,月饼制作工艺和技术达到顶峰,形成了独特的月饼文化。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都有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在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分吃祭月供品,供品中的月饼是圆形,象征着“团圆”,所以逐渐形成了八月十五吃月饼代表家庭团圆的寓意。


文化内涵寓意丰富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寓意丰富多彩。

中秋之夜,当空中的明月高悬,人们会对着月亮诉说心愿,遥寄对亲人的思念。因此,月饼作为一种节日食品,成为人们寄托思念和祈愿的载体。将美好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憧憬都寄托在圆圆的月饼中,传递给远方的亲人。

如今,月饼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中秋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圆圆之形象征着完整和团圆,也寓意着家人之间的和谐与幸福。月圆之夜,家人团聚在一起,同赏月、吃月饼,表达着思念与祝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7

标签:美食   难忘   月饼   月亮   团圆   中秋节   中秋   寓意   月神   供品   儿时   月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