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有一位奇怪的百岁老人,他没事的时候总爱念叨一些拗口的代号。
感觉这些代号似乎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所以老人的儿子把此事上报给了相关部门。
让老人儿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些看似不起眼代号,最后竟然帮中央部委揭开了一段尘封60多年的谍战秘史。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上海滩是整个中国最繁华的销金窟。
只要口袋里面有足够的钱财,世界上最好的美酒,最顶级的美食,最漂亮的姑娘都可以在这里享受到。
正是因为上海滩充满了诱惑,让人欲罢不能,所以只要有时间,国府要员大多都会来这里花天酒地。
在这些醉生梦死的人当中,有一个职位不高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叫姚子健,是国民党制图科第四股的一名档案管理员。
工作轻松,薪水又高的姚子健几乎每个周末都会从南京坐火车跑到上海潇洒,因此他是单位里面有名的“花花公子”。
其实这一切都是姚子健掩人耳目的一种手段,他的真实身份是一名潜伏的共产党情报人员。
191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的姚子健从小就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14岁那年就考上了上海劳动大学中学部。
在这所学校里面读了两年书,姚子健便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南京中央陆军测量学校。
起初姚子健还以为这是一所普通的军事院校,可真正报到之后,他才知道南京中央陆军测量学校竟然隶属于国民政府参谋本部。
1934年,19岁的姚子健从测量制图班毕业,被安排到了中央陆地测量总局,从事印制地图的工作。
早在上海劳动大学中学部读书的时候,姚子健就认识了身为地下党员的同乡舒曰信,在他的影响下姚子健了解了不少共产主义思想。
知道姚子健是个追求进步,有想法的年轻人,所以舒曰信经过深思熟虑,引荐中共上海地下党组成员鲁自诚和刚上班不久的姚子健搭上了关系。
在鲁自诚的介绍下,姚子健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共隐蔽战线上的情报人员。
鲁自诚
加入组织以后,鲁自诚希望姚子健可以借用工作的便利,传递一些有价值的情报。
但当时姚子健的工作根本就接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所以他想了个办法,以患有眼疾为由申请调动工作。
起初姚子健对这次的工作调动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为中央陆地测量总局有很多的部门,他完全不知道自己会被调到那里。
不曾想这一次结果好的出奇,姚子健被调整到了保管和收发军用地图资料的部门。
在这个部门,国民党机密和绝密级别的军用地图完全就对姚子健不设防,他可以随意的去查看这些东西。
不止如此,有的时候部队的调动、运作等信息量很大的机关公文也会送到姚子健手中。
此时情报的来源问题已经完美解决,可姚子健要怎么神不知鬼不觉的把这些重要的情报都给送出去呢?
姚子健
姚子健没有接触过专业的培训,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他心中满是忐忑,不知道应该怎么把有用的情报传递出去。
无奈之下,姚子健只能想了个笨办法,对一些有价值的情报死记硬背。
但当时他接触到的情报大多都是一些图纸,这种东西要求有很高的精准度,绝对不能出任何的差错,死记硬背显然是行不通的。
既然不能把情报记在脑子里面,姚子健决定每天趁其他人不注意,自己悄悄的把一些情报给抄录复印下来。
然后再把这些东西藏好,利用下班的机会带出去。
这个办法倒是行得通,可单位人来人往的,暴露的风险非常大,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引火烧身。
接连两次的不成功让姚子健懊恼的同时又非常着急,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同事进来让姚子健找一份急用的军事地图。
在翻找的过程中,姚子健发现这样的地图竟然不止一份,而且放置的非常混乱。
这个发现让姚子健的眼前一亮,一个大胆的想法顿时出现在了他的脑海里。
这天晚上下班的时候,姚子健故意将一份普通地图放在了自己的衣服口袋中,看看会不会有人发现。
让姚子健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没有任何人检查他的衣物,这份地图堂而皇之的被他带出了单位。
这个发现让姚子健忍不住大骂自己是个笨蛋,早知道内部的管理如此的混乱和松懈,他还费那么多的心思干什么。
从这天开始,只要有部队找他拿走地图和文件,他就会立即从满屋子的资料里面找出完全相同的一份。
完了利用工作之便,在悄无声息的把这份相同的资料带回自己的住处。
到了周末,姚子健会把这些情报藏在自己皮箱的底层夹缝中,然后用衣服和书籍把它们压严实。
做完这一切,他姚子健会穿上自己的国民党军服,正大光明的坐火车从南京赶到上海,把这些情报交到舒曰信手中。
因为每一次姚子健表现的都非常自信淡然,完全看不到任何可疑的地方,所以他整整传递了两年多的情报,却没有任何一个人发现他的“小动作”。
这主要是因为姚子健演的太像了,谁能想到一个浪荡的“花花公子”会是潜伏的中共地下党员呢。
就连工作经验丰富的舒曰信,有的时候都忍不住感慨,说像姚子健这样的情报人员,他也是头一回见。
但俗话说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姚子健这个并不专业的情报人员,真的能够一直都这么顺风顺水吗?
因为姚子健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情报,所以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小鬼子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姚子健一清二楚。
日寇一系列丧心病狂的暴行让年轻的姚子健非常的愤怒,因此他无比渴望上前线真刀真枪的杀鬼子。
在这种情绪的左右下,姚子健那段时间的精神状态很堪忧,好几次差点就暴露了自己。
知道这么下去自己迟早会路出马脚,所以1938年的时候,姚子健向组织提出申请,希望奔赴前线抗日。
组织上经过深思熟虑,在这一年年底的时候,同意让姚子健结束自己隐蔽战线生涯,前往香港。
接到命令的姚子健非常高兴,只用了一个礼拜就办完了相关手续,以探亲的名义登上了开往香港的轮船。
香港情报站负责人潘汉年虽然看上去好像个文弱书生,但代号“小开”的他身份非常不简单。
潘汉年
1925年就参加革命的他不但是经历过长征的老兵,更是中共特科最早的一批骨干。
作为共产党隐蔽战线上的巨擘,潘汉年非常清楚姚子健这些年为组织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所以他对这个年轻人非常有好感,在香港热情的招待了他。
虽然潘汉年很想把姚子健留下来帮自己,但他知道姚子健一心想要去前线抗日。
所以潘汉年最终并没有出言挽留,而是安排人妥善的保护姚子健踏上了“朝圣”的道路。
在姚子健离开的时候,潘汉年郑重的交给了他两张纸条,让他到了延安之后把这两张纸条交给相对应的人。
从香港到延安这一路上并不好走,就算有潘汉年的提前安排,姚子健等人还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最终才有惊无险的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到了延安之后,姚子健按照之前潘汉年的交代,把一张纸条交给了当时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一张给了当时抗大校长林彪。
直到此时,姚子健才知道纸条上写的内容是:
姚子健有抗日热情,已经为党工作多年。
有潘汉年的背书,延安方面很快就同意恢复了姚子健的身份,让他光明正大的投入到了抗日工作中。
因为他有丰富的绘图经验,所以在延安的那段日子姚子健非常忙。
白天他要给战士和同学们讲述自己掌握的绘图知识,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在前线绘制各种合格的军事地图。
晚上姚子健还要结合自己之前了解到的情报,一点点完善八路军所用的作战地图。
一想到前线的战士们会拿着自己绘制的丢打鬼子,姚子健的心里面就满是自豪。
新中国成立后,姚子健投身到了教育事业中,渐渐和之前的上级舒曰信等人失去了联系。
当时的姚子健没有太把自己当年的那一段岁月放在心上,自然也不会知道,他其实就是中共特科的最后一位成员。
2001年,我党隐蔽战线上的英雄,有“谍战玫瑰”之称的沈安娜受邀在某单位讲述隐蔽战线斗争史。
当时姚子健的儿子姚一群恰好就坐在听众席上。
随着沈安娜不断的讲述,姚一群的表情越来越严肃,因为沈安娜所讲故事中有几个人名和代号他曾听父亲多次提起过。
难道自己的父亲当年也是共产党隐蔽战线上的一员?
带着这个怀疑,姚一群找到了相关部门,希望他们可以核实一下自己父亲的真实身份。
让姚一群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情竟然引起了中央部委的高度重视,专门派人前来了解情况。
姚子健和沈安娜
因为事关重大,必须要有当年亲身经历的人在旁作证,所以沈安娜也被请到了现场。
在沈安娜的帮助下,姚子健的身份终于被证实。
原来当年他在南京陆地测量总局获取的情报,都经由舒曰信、沈伊娜夫妇转交给了一个叫王学文的人。
这个王学文是中央特科的重要情报骨干和领导,沈安娜之所以能够加入隐蔽战线,就是受到了他的鼓励和支持。
直到这时,姚子健老人才恍然大悟,感慨的说道:“六十多年过去了,我现在才知道自己当年竟然是中央特科的重要成员。”
“老战友,你可不仅是中央特科的重要成员,很可能还是中央特科的最后一位战士。”
沈安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中央特科存在的时间是1927年11月到1935年10月。
而姚子健就是1935年中央特科解散前加入组织,开始潜伏任务的,所以说他是“中央特科的最后一位战士”还真的一点都没错。
时隔六十多年重新恢复中央特科人员身份后,姚子健受到了党中央的隆重嘉奖。
他的事迹被写进了党史,他本人也被评选为“最美老党员”。
2010年,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依据姚子健老人的口述,完善了很多珍贵的资料,填补了党史研究的诸多空白。
此后姚子健老人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采访,把自己那段特殊的革命经历展现在了全国人民的前面。
2017年11月27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放了纪录片《红色堡垒》。
这部真实讲述中央特科隐秘往事的纪录片中,重现了当年姚子健老人在敌人心脏中从事情报工作的惊险瞬间。
当时老人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但他还是坚持在医院的病床上看完了整部纪录片。
2018年1月12日,中央特科最后一位情报人员,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姚子健老人在北京病逝,享年103岁。
随着一批批重要的历史档案被不断的解密,当年所发生的一切逐渐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直到此时大家才发现,我们的情报人员竟然渗透到了国民党政府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就连蒋介石身边的速记员都是潜伏的共产党员。
试问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和蒋介石有什么秘密可言,他们又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毫不夸张的说,这些无名英雄的存在大大加快了国民党政府败亡的速度。
他们都是最伟大的战士,他们的名字和功绩都应该被永远铭记。
中央特科百岁功臣去世 故事不逊于《风筝》的热血.环球人物杂志.2018年01月13日
百岁中央特科情报员,生前最后采访揭秘隐蔽战线风云.北京日报.2025-01-24
更新时间:2025-05-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