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等了19天,中方终于恢复供货,但不卖给国外,付款只收人民币

安世中国突然宣布恢复境内供货,却坚持人民币结算,这一操作背后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面对荷兰方面的行政干预,中国企业又为何能理直气壮地划清主权红线?

安世半导体在德国的工厂

近期,这场围绕全球汽车芯片巨头的博弈持续发酵。

事件的导火索始于9月30日,荷兰政府以 “国家安全” 为由,依据尘封多年的《商品可用性法》,冻结了安世半导体全球30家子公司资产。

随后,荷兰又通过当地法院,单方面宣布罢免中方实控人的董事职务,甚至要求指派外籍独立董事接管公司管理权,整个过程仅用7天,远快于欧洲同类案件的平均周期。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 “夺权”,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安世中国)的反击精准而有力。

10月14日,该公司当即发布声明,依据中国商务部10月4日发布的出口管制公告,该公司在中国境内生产的特定商品禁止出口。

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

这一招直接拿捏住了荷兰的命脉,中方断供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火速将电话打到北京,一边表态“重视中荷关系”、一边又承诺“尽快解决问题”,但就是决口不提道歉纠错这两个词。

很显然,荷兰还没有认识到自身错误,沟通缺乏诚意。

于是在断供第19天,也就是10月23日,安世中国发布重磅声明,强调荷兰总部的相关决定在中国境内无法律效力。

也就是说,荷兰总部无权决定安世半导体中国区高管的任免。

而且,当天就有知情人士透露,安世中国正式恢复了供货,只不过仅限中国境内的分销商,暂不销往境外,而且必须要求使用人民币结算,拒绝美元等外汇付款。

安世中国发布重磅声明(部分内容)

这一系列操作,既是对荷兰越界干预的直接回应,更是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与金融领域,双重自主的一次重要实践。

人民币结算的选择,绝非临时起意的财务调整,而是规避地缘风险的关键布局。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美元结算体系常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

美国此前扩展的 “实体清单50%穿透规则” 已将安世纳入潜在管制范围,若继续使用美元结算,资金链随时可能面临冻结风险。

更重要的是,这一举措打破了半导体行业,长期由美元垄断结算的潜规则,为同类中企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依托覆盖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结算效率和安全性已得到充分验证,这也为安世中国的结算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

人民币结算

从主权捍卫的角度看,安世中国的反击,精准击中了荷兰干预的法律漏洞,也让外界看清一个关键现实:

荷兰虽然掌控了名义上的总部,却无法掌控占安世全球七成封装测试产能的中国工厂。

仔细来看就不难发现,中方的反制始终保持着 “多层级、有节制” 的特点。

政策层面,商务部及时出台出口管制措施,卡住欧洲工厂的供应链命脉,同时通过高层会谈向荷兰传递明确立场;

企业层面,闻泰科技启动国际仲裁和跨国诉讼,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行业层面,中国本土芯片企业加速替代进程,进一步降低对外依赖。

这种立体反制体系,既展现了捍卫合法权益的决心,也为协商解决留下了空间。

安世中国

而这场博弈的背后,还是全球产业链话语权的重新洗牌。

安世半导体作为全球汽车芯片的核心供应商,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车门开关等关键电控单元,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品。

荷兰的干预已导致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出停产预警,如今,荷兰正在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而安世中国的这场反击战,给所有走出去的中企上了生动一课:

真正的自主不仅是技术和产能的自主,更包括金融结算和法律权益的自主。

在全球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的今天,将产业链安全与货币安全、主权安全深度绑定,才是抵御外部风险的有效路径。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和中国产业链韧性的不断增强,类似安世中国的自主决策将越来越多。

芯片技术

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尚未定论,但一个清晰的信号已经释放:

任何以 “国家安全” 为名的越界干预,都无法撼动中国企业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的决心,更阻挡不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争取公平地位的步伐。

人民币结算的推广与主权边界的坚守,终将成为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双重盾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5

标签:科技   荷兰   中方   人民币   国外   中国   半导体   中国企业   主权   产业链   全球   自主   地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