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谣言泛滥,平台用新招降67%,真相还能追得上谣言吗?

网络上“地震废墟被埋小男孩”的图片、所谓“7月起老人坐火车打折”的传言,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这些内容背后,是AI生成技术的强大推动力,让不实信息生产和扩散变得前所未有地高效和低成本。

只需简单几步,AI就能合成真假难辨的图片、模仿权威媒体的报道画面,甚至伪造政务公告截图。不法分子利用AI工具,谣言制造几乎零门槛,过去费时费力的内容伪造,现在批量生产轻而易举。AI的低门槛和高拟真,让谣言从“精心编造”升级为“流水线作业”,极大增加了平台和监管部门的治理难度。

清华大学副教授陆洪磊指出,AI谣言可以分平台、分时段、分渠道定制化生成,短时间内实现指数级扩散,还能相互交叉放大。虚假信息的传播已然成了网络生态的新病毒,企业因此蒙受损失,公众也陷入信任危机。

AI反制AI,主动防控成为新趋势

面对谣言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的极大提升,依靠“人工审核+事后辟谣”的传统方式早已跟不上节奏。正如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所言,科技带来的问题,不能靠减弱科技本身来解决,而要用更先进的科技应对。

抖音近期上线的“AI抖音求真”功能,就是AI反制AI的一个典型案例。平台利用大模型能力,对谣言进行自动识别和全链路治理。具体来说,AI模型全天候监测平台内高热度内容,自动完成信息提取、主旨研判、联网检索和风险评估。数据显示,引入AI大模型后,平台谣言曝光量一个季度下降了67%。这组数据直观反映了技术创新在谣言治理中的巨大潜力。

或许有人质疑,AI工具是否会产生误判,甚至带来新的信息偏差?从另一个角度看,平台在建设权威信源库、完善研判标准方面持续发力,既涵盖媒体报道、政务公开,也结合历史谣言样本。这样一来,AI不仅提升了效率,还能减少人工审核的主观性,提升识别准确度。

用户赋能,认知防线不可或缺

只靠平台和技术并不能彻底遏制谣言蔓延。用户作为信息的直接接收者,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谣言的生存空间。抖音的“AI抖音求真”功能,除了在技术端筑起防火墙,还在用户端提供了事实核查的便利工具。

当用户浏览疑似谣言内容时,界面会自动提示“求真”入口,点击后可查看事件详情、权威报道、相关方回应等。用户搜索关键词时,“求真卡”优先展示,并对确认虚假内容打上“谣言”或“存疑”标签。

或许有人会觉得,普通用户很难主动查证信息,甚至容易被复杂的提示搞晕。但技术的本意就是降低查证门槛,让每个人都能“遇事不明,一键查证”。长期来看,这种机制有助于培养用户主动核查、理性辨别的好习惯,把信息消费从被动转向主动。

多方共治,技术之外的“真空地带”如何补齐?

即便AI技术再强大,信息生态治理也离不开多方共治。哈佛大学教授桑斯坦在《谣言》中提出,谣言传播离不开信息流动、群体极化和认知偏差三大机制。部分谣言制造者正是精准捕捉了受众的焦虑与猎奇心理,针对性编造内容抢占传播节点,导致部分用户极易“中招”。尤其在突发事件中,权威信源的发布往往存在滞后,而自媒体早已先声夺人,占据舆论高地。

从另一个角度看,平台需要不断加强技术能力,对深度伪造、隐性谣言进行识别,并建立透明化机制,定期发布治理报告,实现谣言数据库共享。政务和媒体应充当辟谣主力,建立快速核查和权威发声机制,抢占信息发布先机。用户则要提升媒介素养,警惕“有图有真相”“眼见为实”等传统观点在AI时代的局限性。

多维共治,才有可能补上技术难以覆盖的“治理真空”。如果信息发布更及时、内容更权威,谣言的滋生空间自然会被大大压缩。

真相,真的能“跑赢”谣言吗?

或许不少人仍有疑问,AI技术的不断升级,是否意味着谣言与辟谣的“军备竞赛”将持续上演?真相真的能在信息洪流中“穿上鞋子”,跑赢谣言吗?

答案或许并不绝对。平台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是基础,但只有全社会协作、各方联动,才能真正筑牢信息安全防线。只要用户愿意多一步查证,媒体和政务及时发声,技术不断自我迭代,AI谣言的“扩散力”终究会被逐步遏制,健康的信息生态有望重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科技   谣言   真相   平台   信息   技术   用户   内容   权威   主动   机制   媒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