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作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仿佛一个巨大的“桑拿房”,“上蒸下煮”的湿热感无孔不入。对人体而言,阳气浮于体表,内里却相对空虚,“湿热交蒸”的环境最易耗伤气津,让人出现头重身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苦夏”症状。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计毅从饮食、起居、保健等方面,教您应对暑天的“无病三分虚”。
饮食调理:清补兼顾,解暑不伤脾
大暑时节,湿热最易困住脾胃,饮食上需把握“清热不寒胃、祛湿兼健脾”的原则,既要驱散暑热,又不能损伤脾胃阳气。大汗后忌猛灌冰饮:冰冷食物会刺激脾胃,导致运化失常,反而影响身体散热;少吃烧烤、煎炸等油腻食物:这类食物易生湿热,加重肠胃负担;控制甜腻瓜果摄入:荔枝、芒果等含糖量高的水果过量食用,易助湿生痰。
起居运动:平衡湿热,以动养阳
大暑养生,需顺应“阳盛于外”的自然规律,做到“动静结合”,既能借助阳气排出湿气,又要避免过度消耗。科学作息,午时(11时—13时)可午休20–30分钟,既能补充精力,又能顺应“心主夏”的特点,养护心神;避免熬夜:夏季本就易耗伤阳气,熬夜会进一步耗损,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高温时段忌剧烈运动:此时身体代谢旺盛,剧烈运动易导致气津两伤,出现乏力、头晕等不适。在空调房久坐,可穿一双薄棉袜:脚部是阳气汇聚之处,保暖脚部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下肢水肿,还能避免寒湿入侵。
特殊人群:重点防护,安稳度夏
不同人群对暑热的耐受度不同,需针对性做好防护。老人与儿童(气血偏弱)尽量避开高温时段外出;家中常备绿豆汤、乌梅饮,少量多次饮用,补充津液;用湿窗帘或地面洒水的方式降温,避免过度依赖空调。慢性病患者(心脑血管风险较高)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加强血压、血糖监测(高温易导致血压波动);主动补水:晨起喝一杯温水,睡前床头备一杯水,避免血液黏稠;出现头晕、心慌时,立即停下活动,静坐休息。
户外工作者(易中暑人群)调整工作时间,避开正午烈日;外出时戴宽檐帽,颈部搭一条湿毛巾(水分蒸发可帮助降温);科学补水:每小时喝500–1000毫升淡盐水或电解质水,少量多次饮用(一次不超过2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樊华)
更新时间:2025-07-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