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何婧 通讯员 石慧)8月12日上午,在星星桥武汉中心,伴着轻快的音乐和稚嫩的笑声,16名来自全市四个城区的孤独症儿童举起右手,齐声宣誓——“拥抱校园生活”。这一天,他们共同成为武汉市第四届孤独症儿童生活重建训练营的小营员,也翻开了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成长篇章。
活动由武汉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主办,来自武汉市残联、武昌区残联、武昌区教育局等相关单位代表共同参与。
开营仪式现场。通讯员供图
“训练营不仅是技能训练,更是融合教育的实验田。”武汉市残联副理事长姚志刚在授旗仪式上说,我们希望不断总结经验,未来将这一模式在全市推广,让更多孤独症儿童受益。
据介绍,本届训练营特别面向即将入读小学或已入学但适应困难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群体。活动采取“康教融合”模式,把康复服务与学校教学接轨,帮助孩子提升社交、感统、生活自理等能力,同时为普通学校教师及家长提供专业支持,从而构建包容、科学的融合教育生态。
训练营的课程安排紧凑而细致。开营后,孩子们将先参加为期15天的线下课程,其中前5天是多维度能力测评,老师通过游戏、互动和日常任务,了解他们在社交、感统和生活自理等方面的情况;随后10天,孩子们会分模块接受生活技能和感统训练,课堂几乎都围绕校园真实情境来设计。
家长也会同步“进修”。每周一次的线上培训,让他们学会在家延续训练效果,比如如何引导孩子参与课堂互动、提前演练入校流程等。等孩子真正走进学校,训练营的专业老师还会持续跟进3个月,每月到校观察,与教师和家长共同调整方案,确保他们顺利适应新环境。
为小营员发放文具。通讯员供图
据统计,目前武汉共有64家康复机构,其中45家为民营。全市享受康复救助的在训的5740名残疾儿童中,孤独症儿童占比最高。普通学校在接收孤独症儿童时,普遍面临教学衔接不足、教师缺乏专业干预方法等问题,导致融合教育效果参差不齐。
为此,武汉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携手第三人民医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力量,用系统化、可复制的模式打通康复与教育之间的断点,让“融合教育”落到实处。
作为武汉孤独症关爱行动的标杆项目,孤独症生活重建训练营已连续举办四届,累计服务超过60个家庭。“不少孩子通过训练,逐步融入普通课堂,结识朋友,参与集体活动。”武汉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总结经验并优化模式,推动更广泛的融合教育发展,让更多孤独症儿童顺利融入普通教育环境,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共融。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