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晨7点,李叔像往常一样在小区晨练。可刚走到半圈,忽然脸色发白、身体歪倒,吓坏了邻居。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为脑梗。

令人惊讶的是,李叔平时身体不错,血压稍高但控制得还行,也不抽烟。唯一的“爱好”,就是每天晚饭后喝两两白酒,“舒筋活血、助眠安神”。可医生却说,长期饮白酒,可能正是引发脑梗的“元凶”。
很多人以为,白酒少喝没事,甚至觉得“喝点白的通血管”。可事实却并非如此。特别是60岁以后,身体代谢功能下降,喝白酒的风险也在“翻倍增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喝白酒和脑梗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

一项国内多中心追踪研究显示:60岁以上长期饮白酒者,患脑梗的风险是不饮酒者的3.1倍。这个研究跟踪了上万人,时间跨度超过6年,结果几乎没有争议。
再看另一组数据: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报告指出,脑梗高发人群中,近48%有长期饮酒史。而在这一比例中,白酒饮用者占比超过70%。白酒,是蒸馏酒,酒精浓度高,易刺激血管、损伤神经,是中老年饮酒中最“硬核”的类型,也是最容易被误解为“养生利器”的饮品之一。

白酒的酒精浓度高达40%以上,进入人体后,首先影响的是血管。很多人觉得“喝了酒脸红、身体暖”,这是血管扩张的表现。但长期饮用,会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弹性下降,血管更容易堵塞。
尤其是年过60,血管本来就开始“老化”,再加上酒精刺激,血管像旧水管一样,随时可能被“堵死”。这就是脑梗的“温床”。

酒精最直接的副作用,就是影响血压。短时间内可能让血压下降,但几小时后反弹更猛。一项研究指出,饮酒后12小时内,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幅度可达正常人的2倍。而脑梗,正是因为血压突然升高或血管破裂引起的。
尤其是夜间喝酒,容易在凌晨血压升高时发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脑梗,都是清晨发病。

你可以把血液想象成一条“河”。酒精进入身体后,会让这条河里的水变少、油变多,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小板活性增强,容易形成血栓。
有研究显示,每天饮白酒超过50毫升、持续5年以上的人,血液黏稠度平均比非饮酒者高出42%。这就像河里的泥沙多了,一旦碰到血管狭窄的地方,就容易“搁浅”,形成脑梗。

很多人说“喝点酒助眠”,但其实是假象。酒精虽然能让人入睡快,但睡眠质量差,深睡时间短。长此以往,身体得不到修复,免疫力下降,心脑系统的“夜间保养”也打了折扣。
60岁后,身体本来就进入“修复减速期”。再加上睡眠差,等于不给身体“刷系统”,风险必然更高。

医生建议,60岁以上人群应尽量避免饮用高度白酒。如果实在戒不了,应控制在每次不超过30毫升、每周不超过两次。一定要吃饭时喝,空腹饮酒是大忌,会加速酒精吸收。
酒精会加速脱水,喝前喝后多喝水,有助于稀释酒精浓度。可以在喝酒前先喝一杯温水,喝完后再补一杯蜂蜜水或淡盐水,帮助身体代谢。

如果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病史,医生建议你一滴酒都不要碰。有这些病的人,本身就是脑梗高危人群,喝酒只会“火上浇油”。
别以为脑梗是老年病。近年来,脑梗年轻化趋势明显,30-40岁人群患病率增长了28%。长期饮酒、熬夜、压力大会让血管提前老化。一旦形成血栓,年轻也挡不住。

有人说:“我这点酒不算啥。”可就是这“一点点”,每天叠加,年年积累,就像沙子堆成塔,终有崩塌的一天。
健康,不是靠一次体检,也不是靠某种神药。真正的改变,往往来自于日常的一点点节制和自律。节制饮酒,合理作息,保持运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才是最靠谱的“长寿药”。
别等到倒下那一刻,才后悔“当初要是少喝一点就好了”。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2[R].2022.
[2]王建新,刘明.中老年长期饮酒与脑卒中发病关系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08):642-646.
[3]李芳,赵志刚.饮酒与血管健康的关联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4,22(03):117-120.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