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一游”与“会心一笑”

“到此一游”与“会心一笑”

王 珂

坐电梯登顶、缓降式蹦极、躺平式漂流……今年暑期,被年轻人戏称为“窝囊游”的旅行方式悄然兴起。这种旅行模式,将传统旅游项目里的体力挑战元素降至最低,以低门槛低强度体验为特色,似乎与传统观念中“跋山涉水、挑战自我”的旅行内涵有所不同。但细细分析,追求“最小体力消耗、最大心理舒适”的“窝囊游”,实则是情绪价值需求日益凸显的体现,也是文旅新供给加速涌现的缩影。

取悦自己,正成为消费决策中的重要考量。人们的消费重心从“购买商品”向“购买感觉”转变,映射到文旅市场,便是文旅需求从“向外探索”到“向内观照”的转变。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面对工作压力、社交焦虑等困扰,旅游不再仅仅是拓宽视野的途径,更成为治愈心灵的良方。坐电梯上山不是放弃对“一览众山小”的向往,而是以更舒适的方式实现与自然的对话;缓降式蹦极并非消解挑战的刺激,而是让更多人能在可控范围内体验心跳加速的快感。将“取悦自己”置于更重要的位置,反映了人们对松弛感的普遍渴求。对情绪价值的更加看重,也在重塑文旅产品的价值坐标。

近年来,文旅市场新玩法层出不穷。从“特种兵式旅游”的高效打卡,到“City Walk”的随性漫游,再到如今“窝囊游”的松弛体验,旅游形态的每一种新变化,都会在市场供需间形成新的张力。

这也推动文旅产业供给逻辑从“资源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过去,不少景区习惯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简单依托自然资源或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粗放开发。观察当下,一些城市的走红靠的是“宾至如归”的服务温度,“换装旅拍”的流行源于对年轻人社交需求的精准捕捉,“夜游博物馆”的吸引力则来自沉浸式体验的创新设计。这些案例共同印证一个道理:在同质化竞争加剧的文旅市场,唯有精准对接游客的情感诉求和体验需求,才能避免陷入“千景一面”的困局,从而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更持久的生命力。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终究要回归人的需求,服务人们的美好生活。游客需要的不仅是“到此一游”的视觉满足,更是“会心一笑”的心理体验;不仅是服务供给的标准化,更是个体满足的精准化。

“窝囊游”走红的启示在于,那些被忽视的“微小需求”,比如不想爬山却想赏景的渴望、想尝试刺激却害怕失控的矛盾,恰恰是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富矿。文旅从业者要跳出“求大求全”“越险越奇”的惯性思维,转而在细节优化、体验升级方面下功夫。为老年人增设观景电梯,为亲子家庭设计互动项目,为都市白领打造静谧空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调整,往往能触动人心,收到奇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旅游   需求   窝囊   市场   精准   蹦极   电梯   价值   旅行   松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