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严粒粒 李娇俨 胡金
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杭州临平区一座全新的博物馆热闹非凡——历经两年建设,玉架山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
这是浙江省首个考古博物馆。当有风君走进这座博物馆,发现它的故事,折射出一个区域、省域,乃至整个社会对考古、对博物馆、对文化保护与传承意义认知的演进。
什么是考古博物馆?为什么建在临平?作为基层博物馆,它又将如何从一众大馆、综合馆中找到一条长久有效的运营路径?跟着有风君一起来探馆。
玉架山博物馆鸟瞰图。林云龙 周莎莎 摄 01
镇馆之宝刻符玉璧,海内外仅存10余件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浙江拥有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上山、跨湖桥、良渚……不少遗址不仅声名在外,还拥有自己的主题博物馆,阐述各自在中华文明版图中的意义。
“但是,我对玉架山遗址确实很陌生。”这是上海游客王先生的感慨。
从良渚博物院获悉开馆消息,王先生顺道来了一趟。来了他才知道:玉架山遗址曾获评“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浙江省级文保单位,还是良渚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能给玉架山涨涨公众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玉架山遗址的价值。”临平博物馆首席专家、杭州市临平区良渚文化学会主席陆文宝说。
游客观览玉架山博物馆展陈。林云龙 周莎莎 摄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坐落在玉架山遗址保护范围内,距离良渚古城遗址约20公里。馆名由著名考古学专家严文明题写。
玉架山与反山、瑶山等周边遗址有着共通的良渚文化特征。例如,这里出土的玉器、陶器、石器和骨器等,都展示了良渚人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高超的工艺水平。博物馆内,就展示着一件当地出土的“镇馆之宝”——全国首个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刻符玉璧。
该玉璧上有2处刻符,一处位于玉璧正面,另一处在玉璧内凹边缘。考古专家分析:这2个刻符很可能是史前文字符号,相当于后来出现的文字;也可能反映某种宗教信仰,或大型宗教活动场景。这对于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宗教刻符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海内外现存的刻符玉璧仅10余件。
展厅中,玉架山遗址发掘的刻符玉璧的刻符标识。林云龙 周莎莎 摄
共性之外,玉架山遗址还有唯一性。
良渚文化年代跨度大约在距今5300年至4300年前。目前发现的瑶山、反山、福泉山等良渚文化遗址,体现了某段时期的社会面貌。
“玉架山遗址是目前所见,唯一贯穿一千年良渚文明兴衰历程的遗址。遗址内的墓葬跨越良渚文化的早期至晚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策展人秦岭评价。
玉架山遗址也是国内首次发现的由多个环壕(田野考古中的遗迹,一种防御设施)组成的聚落,整个遗址由6个相邻环壕围沟组成,内有人工堆积的土台,具备居住、墓葬、祭祀等功能区域。整体规模虽不大,但根据环壕的面积大小、分布位置、墓葬等级等方面,可以推断生活在这里具有阶级区别。
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推断:6个环壕应该代表6个相关氏族共同组成一个完整聚落,揭示了良渚文化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
玉架山遗址只是临平重要遗址代表之一。除却玉架山遗址厅,馆内的常设主题展厅还包括茅山遗址厅、临平遗址群厅。
“良渚文明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样本。以玉架山遗址为中心,五千年前的临平遗址群则为研究良渚文明的社会发展状态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证据。”陆文宝说。
玉架山博物馆展示的出土陶器碎片。林云龙 周莎莎 摄
02
遗址与博物馆“零距离”,折射城市文化追求
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离不开考古工作。考古成果如何有效传播,与公众分享、互动?近年来,中国考古与博物馆界正努力探索。
自2019年中国考古博物馆开馆以来,冠名“考古”的博物馆在全国陆续出现。“考古博物馆就是专题类的历史博物馆,良渚、二里头、殷墟、德寿宫等都是,只不过没有冠名为‘考古博物馆’。”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认为,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的独特之处,在于遗址与博物馆之间的“零距离”。
“零距离”的实现,恰恰折射了一个城市的文化追求——
位于二楼的玉架山展厅,有一面巨大的落地玻璃。向外望去,间隔不过50米的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尽收眼底。环壕的布局被还原,清澈的水渠将其分割,各个功能区被一一标记,有的区域甚至复原了考古发掘现场。玻璃上还安装了电子屏。借由虚拟现实技术与室外遗址结合,可将考古遗址的地形、地貌、遗迹和遗物复原眼前。
“看完真实的遗址,转过身就可以在馆里近距离了解文物,很少有一个遗址博物馆让我有这么强烈的身临其境感。”打卡了国内外不少博物馆后,这是丁先生最显著的感受。
玉架山博物馆(上)与考古遗址公园(下)鸟瞰图。林云龙 周莎莎 摄
据悉,临平已制定打造“博物馆之城”三年行动规划,将以玉架山考古遗址博物馆开馆为契机,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把博物馆打造成城市建设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的落地,离不开政府重视,也离不开省考古所的帮助。”秦岭告诉有风君,一般而言,文物从遗址走向展厅,需要等待考古报告完成。时间可能是一二十年。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的文物展示和文物研究、整理是同步进行的。
以恰如其分的展陈,让文物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自身的价值——这是玉架山考古博物馆能做到一边研究一边展陈的基础。“未来,伴随考古研究的发展,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也会更新。”方向明说。
03
既展示文物,也展示考古的过程
与国家级、省级馆,综合馆相比,作为公共文化场所,基层博物馆同样承担普及历史文化、提升公众素养的重要职责,却往往面临着资金、资源、人才、观众不足等客观困难。
在各类博物馆建设讲究数字化、建筑美学、开发文创的今天,不少博物馆成为“网红”。早在施工期,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就因为“漂亮”,走红社交媒体。
“小博物馆本就生存艰难,关注度和人流量越多越好,我们不避讳成为网红,也不愿意只是一阵‘杭儿风’。”陆文宝相信,为保障长久有效运营,越是小馆,越需要寻求更硬核的内容、更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
玉架山博物馆展示的出土陶器。林云龙 周莎莎 摄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瞄准赛道,寻求突破——
展厅中,墓葬、灰坑、水井等不同遗址功能区发掘出来的陶器,它们都留着大大小小的豁口,并不“完美”。通常用于修复的白石膏是“隐身”的。这都是特意为之,展览希望尽可能恢复它们出土时的样子。这是考古学家真正的研究对象。
“许多博物馆重在展示出土文物,这里却重视展示‘考古的过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考古专业的张同学就是奔着“专业学习”来的,他要学习“考古学家怎么理解过去”。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想复原一个5000年前社会的切面,而不是仅仅去展现物质文明成就。这里不以展示成品为核心,而重在解释过程。”秦岭希望,人们在此能理解考古不是“挖宝”,而是明白每件不起眼的文物都有重要价值。
玉架山博物馆无障碍展厅,文物复制品可供触摸。林云龙 周莎莎 摄
馆内专门设置了一座无障碍厅。大量陶器、玉器等复制品均可触摸,还有声音剧场播放着来自新石器时代的振动,让特殊人群享受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展厅的主题为“心光——触摸远古临平”。人群中,有一位特殊的观众,盲人越剧艺术家陈艳萍女士。当陈艳萍顺着脚下的盲道,来到满是陶器的墙壁前,她伸手触到轻微粗糙却又质朴的器物纹理,下方凹凸不平的盲文告诉她,这是临平三亩里出土的广富林文化陶鼎的仿制品。她欣喜道:“这是我第一次通过盲文,触摸到考古的世界,感受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和之前通过电视或者广播聆听不同,触感给了她很大震撼。
展厅中央,有一座声音剧场,里面没有灯光,四面八方播放着考古学家根据史料推断的来自新石器时代的声音:鸟鸣声,篝火声,野兽的咆哮,雷雨的狂烈,还有风吹稻田的“嗖嗖”声。当陈艳萍站在剧场中央,她在声音中想象着,仿佛来到了在奶奶家的大山森林中感受到的宁静,思维与自然无比贴近。
有风君还发现,打开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小程序的无障碍版导览,多模态定位技术能精准引导观众至无障碍展厅。跟随提示走到每一个展品前,小程序中的语音讲解就会自动播放,为特殊人群观众提供便利。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馆长吕芹说,现在的博物馆都会配备无障碍设备,但专门为特殊人群建一座单独的无障碍展厅,在全国的综合博物馆中也是少见的。
“让特殊人群触碰、感知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是当代博物馆的责任,他们需要这样的空间和机会。希望有更多博物馆去做这样有意义的事情。”吕芹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5-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