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乌冲突以来,国际金价从1800美元/盎司一路攀升至3800美元/盎司,涨幅超一倍。这轮金价暴涨的背后,远不只是单纯的资产保值需求,更暗藏着全球金融秩序的深层调整——过去以美元为主导的商品定价体系正在松动,黄金作为“天然货币”的属性重新被主权国家重视,而中国在这场变革中的动作,正引发国际市场的高度关注。
9月23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中国正寻求成为外国主权黄金储备的托管方,以此强化在全球金银市场的影响力。报道指出,中国央行已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与多个友好国家央行展开合作,推动这些国家在中国境内购买并储存黄金。目前这一举措已实施数月,且至少有一个东南亚国家做出响应。
这一动作之所以被美国视为“危险信号”,源于美元霸权的历史逻辑。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规则,35美元可兑换1盎司黄金,奠定了美元的核心地位。尽管该体系后来瓦解,但美国通过军事影响力将美元与石油绑定,形成“石油美元”体系,延续了霸权。如今,美国在中东影响力减弱,石油美元体系承压,全球货币体系正酝酿新变局,而中国托管主权黄金的尝试,被外界解读为参与构建新货币秩序的关键一步——并非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而是为多元货币格局提供新的锚点。
不过,近期另一组数据却引发争议。9月18日,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8月人民币支付金额总体减少5.13%,排名维持全球第六,落后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及加拿大元。这是否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遇阻?
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早已主动布局,不少跨境交易已绕开SWIFT,转而使用中国自主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更能反映真实趋势:目前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融资货币和第三大支付货币,仅次于欧元和美元。这说明,人民币在SWIFT体系内的支付金额波动,并非“竞争力下降”,而是主动脱离美元主导结算体系、构建独立支付路径的体现。
从推动CIPS发展,到尝试托管主权黄金,中国的动作指向清晰:不再依赖美元主导的旧体系,而是着手搭建以人民币计价为基准的新框架。当前虽只有少数东南亚国家响应黄金托管,但随着全球对美元单一依赖风险的认知加深,更多国家或加入这一布局。
这场金融变局的核心,并非某一货币“取代”美元,而是打破单极霸权。未来的全球货币格局,更可能是美元、欧元、人民币等多元货币共存的“百花齐放”态势。而金价的持续走高,或许正是这场变革最直观的注脚——旧秩序的松动,往往从“黄金的觉醒”开始。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