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第23轮,北京国安客场0-6不敌山东泰山,遭遇一场悬殊比分的失利。然而比失利更引人关注的,是赛后国安球员张玉宁、王刚与随队远征的北京球迷之间爆发的激烈冲突。由于对球员表现不满,部分球迷发出指责,张玉宁与王刚情绪失控,现场画面显示两人一度试图冲向球迷,若非工作人员及时阻拦,冲突极有可能进一步升级。
事后,张玉宁在社交媒体上公开道歉,据透露双方已达成互相谅解。但这一事件仍然引发更深层次的讨论:在中国职业球员心目中,球迷究竟处于怎样的位置?
传统观念中,球迷被视为球员的“衣食父母”,是俱乐部重要的经济来源。从这一逻辑出发,球员对球迷动怒甚至发生肢体冲突,显然有悖职业伦理。尤其是作为队长的王刚,更应展现应有的责任与克制。
然而纵观中国足坛,类似“得了便宜卖乖”的现象并不少见。此前,山东泰山队长王大雷也曾公开回应球迷质疑时语带讥讽;在日常比赛中,球员与球迷之间的言语摩擦、互相攻击并不罕见。而当球迷试图表达意见或提出批评时,却常常被视作“挑事”。中国球迷所谓“衣食父母”的身份,似乎正在变得虚无。
这一扭曲关系的根源,其实与中国足球的市场环境密切相关。目前,一支中超俱乐部若想维持竞争力,年均投入动辄超过1.5亿元,而几乎没有任何球队能仅凭球迷相关收入实现收支平衡。以成都蓉城为例,即便拥有全国顶级的火爆球市,全年门票和衍生品等方面的净收益也难以超过5000万元——这笔收入甚至难以覆盖主教练团队和外援薪资,更不必说支撑整支球队的运营。
在金元足球时期,北京国安、上海申花等传统豪门从球迷消费中获得的年收入也低于6000万元;广州恒大虽号称拥有千万球迷,仍面临数以亿计的年度亏损。即便在球队成绩辉煌、球星云集的背景下,球迷经济仍远远不能支撑俱乐部生存。而今联赛光环消退,球队从球迷端获取的商业回报进一步缩水。
正是这种现实,导致球员群体对“谁才是真正供养自己的人”产生认知偏差:他们更倾向于感谢投资人,而非球迷。毕竟,是老板承担着数以亿计的亏损继续发放高额薪水;相比成千上万呐喊的球迷,一个资金雄厚的企业老板,才是他们眼中更实际的“依靠”。
正如前国脚戴琳曾表示的,不少中国球员内心并不尊重球迷。对他们来说,“衣食父母”并非看台上的呐喊者,而是发薪水的俱乐部投资人。尽管很多球队仍在宣传中将球迷称为“第十二人”,但随着球员与球迷之间的矛盾日益公开,这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正被逐渐撕开。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