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栾城区装备制造基地作为河北省重点产业集聚区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产业转移平台,已形成以低空经济、氢能装备、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多元化产业集群。基地规划面积44平方公里,控制区70平方公里,拥有全国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国家级民用无人机驾驶航空试验区等资质,其600 平方公里、4000 米高度的华北地区最大无人机试飞空域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产业规模方面,2023年装备制造产业营业收入达80亿元,同比增长20.9%;2024年营收突破102亿元,同比增长27.5%,增速显著高于区域平均水平。
基地集聚了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石家庄安瑞科气体机械有限公司、奇瑞新能源等龙头企业,现有规上装备制造企业39家、高新技术企业134家及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2个,通过产业发展基金、财税优惠等政策支持,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如承办高端赛事、校企合作),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作为国内唯一集“飞机、火车、汽车”制造于一域的产业园区,其“四横二纵”交通网络与京津冀区位优势显著,但仍面临龙头企业带动不足、核心零部件进口依赖、创新投入偏低等短板。
本报告基于产业结构分析、经济数据整合及政策环境评估等研究方法,系统梳理基地发展现状,提出强链补链精准招商、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完善产业链协同机制的核心建议,目标到 2027 年实现营业收入超 150 亿元,打造北方地区智能装备制造与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的示范高地。
核心发展指标(2023-2024 年)
• 2023 年:营业收入 80 亿元,同比增长 20.9%
• 2024 年:营业收入 102 亿元,同比增长 27.5%
• 关键优势:华北最大 600 平方公里无人机试飞空域、39 家规上企业、134 家高新技术企业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2024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6.2%,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持续加快。在此背景下,国家“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与京津冀产业协同升级的战略需求,为区域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石家庄市栾城区装备制造基地作为河北省重点培育的先进制造业载体,其发展历程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自20世纪90年代经国务院定位为化工、机械卫星城起步,2006 年被石家庄市政府确定为“六大基地”之一,2008年升格为省级产业聚集区,逐步形成“龙头引领、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成为推动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
作为河北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40个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之一,栾城装备制造基地于2016 年与栾城经济开发区合并为“河北石家庄装备制造产业园(河北栾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一区两园”管理模式。这一整合不仅强化了其在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产业基础,更使其成为石家庄市“十四五”期间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区域。依托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及低空经济发展机遇,基地已形成“通用航空+智能装备+新能源”的多元产业体系,2025年数据显示其通过承接国家级赛事、深化校企合作等举措,正加速吸引创新资源与人才聚集,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战略定位:栾城装备制造基地以“千亿元基地、国家级园区”为目标,承担着河北省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示范任务,其发展路径与《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十四五”规划》中“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先进制造体系”的要求高度契合,是京津冀地区装备制造与低空经济融合发展的典型样本。
从产业价值看,该基地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示范效应(如通用航空领域技术攻关),计划到 2026年培育50家以上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智能工厂,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步伐显著加快。其“强科技嵌入强工业”的发展模式(如提升研发投入占比、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不仅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核心动能,更成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在地方落地的关键支点,凸显了传统工业区向现代化产业新城转型的实践价值。
石家庄装备制造基地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清晰的政策驱动特征。2006年,基地被石家庄市政府确定为“六大基地”之一,标志着专业化发展的起点;2008年12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成为首批省级产业聚集区,正式纳入省级产业发展规划体系;2011年进一步升级为河北省工业聚集区及省级工业示范基地,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近年来,基地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现了从区域级园区向国家级平台的跃升,先后获批全国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国家级民用无人机驾驶航空试验区、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称号,成为华北地区装备制造领域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核心载体。这一发展路径反映了国家战略与地方产业基础的深度耦合,也体现了基地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技术创新方面的关键作用。
基地采用“核心区—规划区—控制区”三级空间架构,形成梯度发展格局。规划区面积44平方公里,控制区面积70平方公里,其中装备制造核心区20.30平方公里,构成产业发展的核心承载空间。空间布局上呈现“一核多园”特征:石家庄装备制造产业园作为核心载体,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现有规上装备制造企业39家,重点发展氢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专用机械等领域;石家庄通航产业园(规划面积1.32平方公里)与无人机产业园(拥有600平方公里试飞空域)则聚焦航空装备细分领域,形成“飞机、火车、汽车”多品类装备制造的独特产业生态。此外,基地还包含栾城城区(生物医药基地)12.43平方公里规划面积,通过“多区联动”实现产业互补。区位上,基地位于石家庄市栾城区,被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双重环绕,距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30公里、首都北京320公里,为产业协同与市场辐射提供了地理优势。
交通优势方面,基地构建了“高速—国道—铁路—航空”多维联运网络。青银高速、衡井公路作为陆路交通主动脉贯穿园区,其中青银高速留有专用出入口,实现与全国高速网络的无缝衔接;衡井公路横贯东西,串联起107国道、308国道等干线道路,形成“四横二纵”的地面交通框架。铁路方面,京广铁路、石德铁路等4条干线穿境而过,域内营业里程达328.72千米,设车站30个,配套铁路专用线1条,保障大宗货物运输效率。航空方面,栾城通用机场拥有1200米2B级跑道(正在扩建至2200米4E级)及11万平方米停机坪,结合5个有人机训练空域(本场空域100平方公里),构建了从研发试飞to量产交付的航空产业链支撑能力。
基础设施配套呈现“多源保障、适度超前”特点。能源供应方面,已建成热电厂2座(中节能热电厂、裕华热电厂)、110KV变电站3座、35KV变电站1座,实现双热源、多回路电力保障;水资源方面,拥有苏邱水厂、地表水厂双水源及绿源、桥东两座污水处理厂,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管网全覆盖;燃气、通讯等配套设施同步推进,目前正全面实现“九通一平”标准。2024年,基地在基础设施领域持续加码,推进富顺路、聚福路等10个续建项目(总投资4.5亿元),并计划投资2.24亿元完善生活服务区,通过电力线路迁改、市政管护市场化等措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产业载体建设方面,重点项目加速落地。栾城·上元产业港规划用地90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预计投产后可容纳企业50家,创造1000个就业岗位;河北电机工业园等早期项目(2007年投入使用,投资1.9亿元)已形成稳定产能,与中车、中集安瑞科等龙头企业共同构建起涵盖蓄冷式移动冷库、防爆柴油机无轨胶轮车、水陆两栖飞机等多元化产品体系。
国家级平台资质:基地目前已累计获得5项国家级称号,包括全国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国家级民用无人机驾驶航空试验区、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以及华北地区最大的600平方公里无人机试飞空域(飞行高度4000米),空域审批流程已缩短至“分钟级”,为航空装备产业提供了独特发展优势。
从空间拓展到功能升级,石家庄装备制造基地已形成“政策赋能—空间承载—设施支撑—产业集聚”的良性循环,正在向“千亿元基地、国家级园区”的目标加速迈进。其发展模式既体现了区域产业政策的连续性,也反映了装备制造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石家庄市栾城区装备制造基地以“链主企业引领、产业链协同、应用场景驱动”为核心逻辑,构建了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氢能装备、轨道交通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形成“整机带动、配套协同、多链融合”的空间布局。通过规划三大产业片区(高端装备制造42.2平方公里、通用航空17.4平方公里、生物医药17.1平方公里),推动产业用地集约化与产业链专业化发展,2024年装备制造业营收达102亿元,增速超20%,占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营收比重近10%。
链主企业以中航通飞华北公司、翊飞航空为核心,依托华北地区最大无人机试飞空域(600平方公里,4000米高度),集聚50余家无人机研发、制造及运营企业,形成覆盖整机制造、核心零部件、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产业链图谱包含无人机整机(运5U、ES1000)、动力系统、航电设备等关键环节,上下游配套企业超40家,形成“研发-生产-试飞-运营”闭环。应用场景聚焦重载物流、应急救援等领域,典型案例为翊飞航空ES1000无人运输机,其最大起飞重量4.5吨,具备长航程货运能力,填补华北地区大型无人运输装备空白。
链主企业涵盖奇瑞新能源、柳汽乘跃等整车制造商,形成乘用车与商用车双轮驱动格局。奇瑞新能源石家庄分公司年产10万台“小蚂蚁”“冰淇淋”微型电动车,2023-2025年2月累计产销7万余台,实现营收近38亿元;柳汽乘跃新能源商用车基地总投资15亿元,年产2万辆新能源轻重卡,填补华北地区新能源商用车规模化生产空白。产业链图谱整合省质检院、特检院等配套服务机构,推动电池、电机、电控核心部件本地化配套,2024年产业集群营收占基地装备制造业比重超35%。
链主企业中集安瑞科构建从制氢到储运的全链条体系,其30MPa碳纤维缠绕氢气瓶储氢效率提升70%,国内首条智能制造数字化生产线周期缩短70%,氢能储运设备供应全国60%氢气站。产业链图谱以上游格耀压力容器(2024年产能1.5万吨)、下游中集合斯康Ⅳ型车载储氢瓶项目(总投资1.5亿欧元)为支撑,形成“材料-部件-整机-应用”产业生态。应用场景覆盖氢能重卡、储能电站等领域,2024年集群产值同比增长40%,成为华北地区氢能装备核心供应基地。
链主企业中车石家庄公司年产150辆城轨车辆,轨道装备空调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蓄冷式冷链装备保鲜期达40天;新誉阿尔斯通城轨牵引和信号系统华北总部项目(总投资10亿元)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高端环节。产业链图谱涵盖车辆制造、核心部件(牵引系统、空调)、检修服务,配套企业超20家,形成“整车制造-关键部件-运维服务”一体化能力。应用场景聚焦城市轨道交通、冷链物流领域,2024年城轨车辆订单量同比增长25%,冷链装备市场份额扩大至华北地区30%。
产业布局特征:栾城区通过“链主企业+专业园区”模式,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片区(42.2平方公里)集聚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核心资源;通用航空产业片区(17.4平方公里)打造北方最大重载无人机物流基地;氢能装备与生物医药产业片区(重叠5.4平方公里)实现跨产业协同,形成“空间集聚、链条互补、场景融合”的现代化产业生态体系。
三大产业片区规划面积对比(平方公里)
通过产业链精准招商与专业化协作配套,栾城区装备制造基地已形成“四个主导产业+未来产业”的集群布局,2024年规上装备制造企业增至39家,产业链配套率提升至75%,为京津冀装备制造协同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栾城区装备制造基地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技术突破与产能扩张,形成“核心企业带动配套集群”的产业生态。其中,石家庄安瑞科气体机械有限公司作为氢能装备领域领军者,构建了从技术研发到产业链协同的完整引领路径,同时中车石家庄车辆、奇瑞新能源等企业在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多极支撑格局。
企业概况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安瑞科专注于氢能与天然气储运装备研发制造,拥有授权专利139项,高压气体储运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2023年营业收入突破20亿元。其投资2.3亿元建成的国内首条电子气瓶及管束集装箱智能制造数字化生产线,实现19道工序无人值守,生产周期从7天缩短至2天,显著提升行业生产效率。
技术突破公司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多项“卡脖子”突破:自主研制的30兆帕碳纤维缠绕氢气瓶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全球首发的30MPa船用氢燃料大容积缠绕储运气瓶获双船级社认证,成为氢能船舶领域标杆产品。在重大项目应用中,为北京冬奥会交付36台氢气管束式集装箱车(每台可充装氢气4600立方米),保障绿色能源运输需求。
关键技术指标
专利数量:139项(覆盖材料、工艺、系统集成等全链条)市
场地位:供全国60%氢气站使用的储运设备生产效率:数字化产线使周期缩短71%(7天→2天)
产业拉动效应安瑞科的技术突破与产能扩张显著带动上游配套企业升级。以格耀压力容器为例,其作为安瑞科的核心供应商,年产能从2020年的2000吨提升至2024年的1.5万吨,增幅达650%,形成“核心企业技术输出—配套企业产能跃升”的协同发展模式。
除氢能装备外,基地在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多元化引领格局:
这些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外溢、产能协同与供应链整合,推动栾城区装备制造业形成“高端引领、多点支撑、集群发展”的产业格局,2023年规上装备制造企业达39家,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与产业链完整度持续提升。
石家庄市栾城区装备制造基地构建了以“资金+人才+创新”为核心的三维政策扶持体系,通过国家、省、市、区四级政策联动,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网络。以下从政策框架、三维度具体措施、落地成效及市-区政策差异展开分析。
基地政策体系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为引领,省级产业聚集区政策为支撑,市级专项规划为指导,区级配套措施为补充。国家层面将高端装备制造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供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省级层面,河北省2008年将基地列为首批省级产业聚集区,2011年升级为河北省工业聚集区,在土地指标、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倾斜;市级层面,石家庄市出台《石家庄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文件,明确产业基金、投资补贴等核心措施;区级层面则通过《栾城区招商引资支持政策》《投资促进实施办法》等,实现政策精准落地。
通过“认定奖励+名家计划”双轨制构建人才梯队:
安瑞科气体机械有限公司作为基地龙头企业,通过叠加享受市、区两级政策,获得近千万元资金支持:其中设备投资补贴600万元(市级300万元+区级300万元)、“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奖励50万元、研发平台建设补贴2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氢能装备生产线升级,推动其成为京津冀氢能装备核心供应商。
政策体系整体成效显著:2024年基地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家,国家“小巨人”企业2家;首台(套)装备认定数量同比增长40%;协作配套交易额突破50亿元,产业链本地化率提升至65%。
政策维度 | 石家庄市政策 | 栾城区政策 |
投资补贴 | 设备投资15%补贴(最高500万元) | 市级基础上再补15%(最高500万元) |
招商引资奖励 | 引进1亿元以上项目按到位资金3%奖励(最高1000万元) | 无额外区级奖励,但提供“区长代办”审批服务 |
人才支持 | 国家级“小巨人”奖励100万元 | 实施“百名行业名家计划”,提供住房、教育配套 |
创新激励 | 首台(套)奖励20万元 | 无额外区级奖励,但设立2亿元智能制造专项基金 |
政策特色:栾城区通过“政策找企业”机制提升落地效率,编印《服务企业一卡通》,组建4个宣讲小分队开展“一对一”辅导,2023年实现政策覆盖率100%、企业申报成功率提升至85%。
未来,基地将重点强化跨区域协同政策,对接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专项资金,推动三地统一市场建设;同时探索“政策计算器”数字化工具,实现企业补贴额度自动测算与申报流程线上化,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栾城区装备制造基地以“政府引导-平台支撑-成果转化”三位一体机制为核心,构建了多层次、专业化的创新生态体系,通过政策激励、载体建设与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
政府层面通过顶层设计强化创新驱动,制发《科技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文件》,累计发放奖补资金近3000万元,推动126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69亿元,形成“研发投入-政策支持-效益提升”的良性循环。同时,落实石家庄市联合研发机构建设政策,对市级联合研发机构给予每年最高 20万元、连续3年的资金支持,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载体,目前已推动中航通飞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安瑞科与同济大学等组建产学研联盟。
基地已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创新平台体系,截至2023年底,栾城区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2个,包括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国字号”平台,以及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技术创新中心46家。专业化平台方面,建成中国信通院河北创新中心、河北航投航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并依托栾城·上元产业港的智慧园区管理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等5 大服务平台,提供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撑。
栾城区创新主体年度对比(2022-2023)
以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石家庄分中心为典型,基地探索出“需求对接-成果匹配-转化落地”的协同路径。该中心累计发布科技成果120项,收集企业技术需求120项,举办产学研座谈会、技术经理人培训班等活动11场次,推动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同时,通过“赛事搭台+产业落地”模式加速转化,连续承办“栾城杯·智领群蜂”国际无人蜂群技术大赛、2025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等赛事,吸引133个项目获奖,带动无人机产业园、工业无人机研发基地等载体建设,形成“赛事-项目-产业”的良性循环。
协同创新典型案例: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通过“三链融合”实现高效转化——技术链上发布先进制造、智能控制等领域成果;需求链上聚焦石煤机、中车石家庄公司等龙头企业“卡脖子”技术;服务链上提供技术评估、专利运营等配套服务,2023年以来促成校企合作项目15项,带动企业新增产值超2亿元。
此外,基地还搭建军转民特色转化平台,依托中国技术交易所落户优势,建设北方唯一军转民基地,发布军转民技术信息179项,推动军用技术向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转化,形成“军民协同”的创新特色。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