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关文化专讯】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基辅罗斯(Kievan Rus’),这是东斯拉夫民族的共同发源地。基辅罗斯在11世纪达到全盛,随后在13世纪被蒙古入侵后解体,形成了多个公国,其中包括后来的乌克兰地区。此后,乌克兰的领土先后被波兰‑立陶宛联邦、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等不同势力统治,形成了多元的历史文化层叠。1654年,乌克兰哥萨克首领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罗斯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和约》,乌克兰正式并入俄罗斯帝国,随后在沙皇统治下逐步被俄化,自治制度被削弱。
进入20世纪,乌克兰成为苏联的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二战后在苏联框架内保持了相对紧密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系。苏联解体前的最后十年,乌克兰在经济上高度依赖俄罗斯能源,且在民族认同上仍保留了“俄罗斯族”与“乌克兰族”并存的格局。1991年乌克兰宣布独立后,国家主权得到确认,但与俄罗斯的历史情结仍在社会记忆中留下深刻痕迹。
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乌克兰内部出现了两股不同的政治取向:一方面是乌东俄族倾向与俄罗斯保持紧密关系的亲俄势力,另一方面是主张向欧洲靠拢、强化乌克兰民族身份的亲欧派。2004年的“橙色革命”和2013‑2014年的“欧盟广场(Euromaidan)”是两次重要的亲欧示威,后者直接导致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下台,乌克兰政权迅速向西方倾斜。此后,乌克兰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积极争取欧盟深化合作,标志着其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根本转向。
这种转向在俄罗斯看来被视为“背叛”历史文化情结的表现。俄罗斯官方和学者常将乌克兰的西向视为对俄欧亚一体化进程的挑战,认为乌克兰的地缘位置是俄罗斯安全的关键枢纽,失去乌克兰将削弱俄罗斯在欧亚大陆的影响力。从俄罗斯的安全视角出发,乌克兰的西向被解读为对俄“自取灭亡”的风险——即在与西方军事同盟的框架下,乌克兰可能成为冲突的前线,进而牵连俄罗斯自身的安全与经济利益。
然而,乌克兰内部的文化认同已经在长期的历史交错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欧洲化”倾向。自19世纪起,乌克兰的文学、教育和宗教在波兰‑立陶宛联邦以及后来的奥匈帝国影响下,形成了与俄罗斯不同的欧洲文化基因。现代乌克兰人普遍把自己视为欧洲国家的一部分,而非传统的“俄罗斯族”附属体。这种认同的转变在独立后得到制度化:乌克兰放弃核武器、加入联合国、积极参与欧盟东部伙伴计划,都是其“脱离莫斯科、靠近欧洲”路线的具体体现。
从客观角度看,乌克兰的西向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安全层面:加入北约或与北约合作,使乌克兰在军事上获得西方支持,但也导致与俄罗斯的对抗升级,直接触发了2022年的全面冲突。
经济层面:西方援助和投资在短期内帮助乌克兰重建基础设施,但对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依赖削弱,使乌克兰在能源安全上更依赖西方供应。
文化层面:强化了乌克兰语言和历史教育的欧洲化进程,进一步巩固了与俄罗斯的文化差异。
国际政治层面:乌克兰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西方与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对立加剧了全球安全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乌克兰从历史文化情结向西方倾斜的过程,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历史上与俄罗斯的深厚渊源、苏联解体后民族认同的再塑、以及转投对欧洲价值体系的向往,共同塑造了今天的局面,这些都被俄罗斯视之为“背叛”,并担忧俄的安全利益受损;乌克兰则把西向视为实现国家主权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两者的根本分歧,使得冲突的风险与代价在不断累积,正如观察者所指出的那样,乌克兰这种“背叛”和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区的不稳定性,最终形成俄乌双方的冲突战争,这是乌克兰听信欧美与自身对俄欧关系没协调好所造成的使其国家几乎走向了衰亡之途,这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治政战略方面的深刻教训。
.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