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怎么可能不爱自己的孩子?”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母爱是天性!”
我们总是如此笃定地歌颂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将它奉为一种不容置疑的本能。然而,朋友,今天我想和你谈论一个沉重却真实存在的话题:是的,真的有些母亲,并不爱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曾见过,那些将最恶毒的语言化作利剑刺向亲生骨肉的母亲;那些动手时眼神冰冷、毫无怜悯的母亲;那些仿佛不是在养育一个生命,而是在折磨一个“仇人”的母亲……你会发现,那个关于“母爱”的神圣光环,在某些角落,是黯淡甚至破碎的。
起初,我们或许会愤怒,会本能地斥责:“你怎么配做母亲!”
但请稍等,在举起批判的标枪前,让我们尝试看得更深一些。我不想简单地批评这些女性,我的心中,更多的是汹涌的同情。因为,这些看似“残忍”的母亲,几乎无一例外,自己首先就是悲剧的产物,是上一代不幸的牺牲品。
她们,是一群从未被爱照亮过的人。
她们认识“温馨”、“母爱”、“包容”、“守护”这些汉字,但这些词语背后所代表的情感体验与具体画面,在她们的生命中,是一片空白。她们自己,或许就是在辱骂、忽视和暴力中长大的。她们不知道,当孩子哭泣时,一个温暖的拥抱比一顿呵斥更有效;她们不知道,孩子的错误可以用耐心引导来纠正,而非用拳头来镇压。
她们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的东西,你让她们如何凭空变出,并给予自己的孩子?
所以,这场悲剧便成了一场可悲的轮回。她们将自己悲惨的童年剧本,原封不动地、甚至变本加厉地在下一代身上重演。表面上,她打的是那个无助的孩子;但实际上,她抽打的是当年那个同样无助的、内心从未长大的自己。孩子,成了她所有痛苦、愤怒和绝望的镜子。 这个孩子,无疑是可怜的,他无辜地承接了这份沉重的、不属于他的命运。
当然,这绝不能成为母亲施暴的理由,孩子的权益和身心健康永远应该被放在第一位保护。但我们理解这悲剧的根源,不是为了开脱,而是为了警醒。
一个没有在爱的环境中浸泡过的灵魂,如何去分泌出爱的乳汁?一个内心满是创伤和坑洞的母亲,很难凭空变出一个温暖充盈的育儿袋。除非,她经历了脱胎换骨般的觉醒——她需要巨大的痛苦来刺穿麻木,需要深刻的反思来打破轮回,需要像剥掉自己几层皮一样,去直面并治愈自己的童年创伤。这样的人有,但实在是凤毛麟角。
这也恰恰揭示了,为什么我们在谈论婚姻时,总会不可避免地提及“原生家庭”。这并非歧视,而是一种清醒的认知。如果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太过糟糕,他身上带着太多未曾愈合的、流着脓血的伤口,那么他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情感的“黑洞”。他不仅无法给予爱,还会无意识地吞噬身边人的能量。
请记住,这不只是针对女性,男性也一模一样。
当我们谈论那些“不爱”孩子的母亲时,我们真正在谈论的,是一个关于“代际创伤”的沉重课题。打破这个轮回,需要整个社会的认知、干预和支持——从保护每一个孩子免受创伤开始,到为那些已成年的“受伤小孩”提供心理援助。
唯有看见和理解这悲剧的根源,我们才能不再简单地停留在道德的审判上,而是朝着预防与疗愈的方向,迈出艰难却必要的一步。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让更多的孩子,不再成为下一面被击打的、痛苦的镜子。
与君共勉!!!
#上头条 聊热点##秋日生活打卡##亲子教育#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