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总是在绝望中诞生,在犹豫中成长,在狂欢中成熟。当大多数人还在怀疑时,牛市已经悄然上路。
近期A股市场的强势表现令人瞩目。上证指数,不但成功地,并且轻松愉快地突破3800点这一整数关口,还持续不断地创下十年以来的新高;市场成交额,更是接连多日,轻而易举地突破2万亿元,打破了A股以往的纪录。
这种强势上涨,并非偶然。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今日市场的做多热情,得到了充分释放,这充分说明,这轮慢牛的长期行情,已经形成,且有望持续两到三年时间。下半年上证指数有望站在4000点之上。
1、资金面强劲,五路资金共同推动市场上涨
本轮行情由"五路资金"入场推动,分别是债市、楼市、外资流入资金、居民存款搬家以及产能过剩行业资金。
央行数据显示,7月住户存款减少1.1万亿元,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元,这显示出居民存款正逐步向股市进行“迁移”。此种资金转移的趋势,为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了流动性方面的支持。
外资也在加速地流入A股市场。2025年上半年,外资净流入达101亿美元,融资余额,突破了2万亿元,创出了2015年以来的新高,这显示出杠杆资金较为活跃。
2、全球视野看A股,估值洼地明显
当我们放眼于全球股市时,会发现除了A股和港股之外,几乎整个世界都处于牛市。美股自2022年初底起,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纳斯达克上涨了将近100%。欧洲以及英、德、法等股市跟随美股持续上涨,仅仅在短短几年内就接近翻倍。
就连经济多年来始终处于零增长状态的日本股市,也创造出了历史的新高。而印度股市的走势呢,更是显得特别地强劲。
对比之下,A股和港股,过去几年,表现低迷,但这恰恰,创造了极高的投资价值。沪深300,平均市盈率,仅13倍,显著低于,美股21倍的水平,全球资金,加速流入,A股市场。
3、房地产影响减弱,新产业加速崛起
很多人疑惑:房子仍在下跌,消费显得如此疲软,怎会有可能出现牛市呢?这种担忧忽视了经济结构所发生的深刻转变。
房地产经过四年的下行,跌幅已经非常大,几乎腰斩,房价几乎跌回十年前,新房销售额差不多跌了60%,销售面积同比下降了快50%,房地产投资下跌40%。虽然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底,但对经济预期、股市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
更重要的是,国内产业升级正在加速突破,涌现出许多新行业来抵消房地产的下滑。国内汽车出口登顶全球第一,新能源领域拥有约70%的专利国产品牌市场份额超过60%。汽车产值超过十万亿,中国占全球锂电池市场垄断全球80%以上的光伏份额,风光装机全球第一。
在新兴产业方面,机器狗吊打全球,人性机器人全球领先。deepseek更是横空出世,下轮AI产业浪潮我们也上桌了。这些新产业的涌现,正在有效抵消房地产下滑的影响。
4、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助力市场走强
政策面的支持,亦是本轮牛市的重要推动力。货币政策维持宽松的环境,央行借助降准、降息以及互换便利等工具,给予流动性支持,预计在2025年,依旧存在降息的空间。
财政政策持续加码,财政赤字率有所上调,房地产收储工作稳步推进,支持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的政策也陆续落地。这些措施,显著地提升了市场信心。这个时候,资本市场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在新“国九条”政策的持续推动之下,中长期资金正逐步,进入市场,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增量资金,陆续流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投资者结构。
国家明确将“建设金融强国”确定为核心目标,借助股市繁荣吸引全球资本。政策层面的支持具体体现在推动科创板扩容、深化注册制改革,以及依托“中国特色估值体系”这一机制提升中央和地方国企的估值水平,从而推动市场整体风险偏好上升
5、4000点只是中途站,未来空间更大
对于市场关心的4000点这一问题,多位专家表示,突破仅仅只是时间方面的问题。从技术分析的角度来讲,沪指在突破3700点之后,有着极大的可能性会把目标提升至4000点之上。
有分析指出,整千点大关从来没有一次突破之后不回调,4000点上下会有一次大洗盘。但按照目前3万亿的成交金额,足够沪指冲击4000点。
从估值角度看,目前上证指数中位数PB为2.22对应点位约为3800点,PB中位值2.23对应点位是4300点附近。这样A股4000点甚至往上都是可期的。
6、投资策略:如何把握这轮历史性机遇
面对这轮十年一遇的牛市,投资者应该如何布局?
关注科技成长板块:AI技术商业化,全面提速,在2025年,这被称作“中国AI科技元年”。腾讯、阿里等巨头,加快布局,智慧医疗、云计算等场景,带动了算力、半导体、机器人等产业链的需求,呈现出爆发态势。机构预测,AI相关行业的估值,或许会提升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吸引超过两千亿美元的全球资本流入。
布局消费复苏板块:在政策的推动之下,消费信心得以回升,新零售智能家电,文旅等细分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得益于老龄化以及健康意识的提升,创新药医疗器械以及大健康服务成为了长期的主要脉络。
配置高股息资产,像银行、电力、石油等这些低估值且稳定分红的板块,为我们提供了防御性配置的选择。高股息资产已然成为防御性配置的首选,其中银行、能源板块的股息率超过3%,长期资金的增配趋势十分明确。
避免追高概念股:尽管牛市情绪占据主导地位,主要炒作概念、炒科技、炒券商但是不看股息,不看基本面,不看估值的盲目炒作,最终将会存在风险。建议规避追高那些PE大于100并且业绩增速小于30%的概念股。
历史经验告知于我们,牛市常常于绝望之中诞生,于争议之境上涨,于狂欢之际结束。当下的A股市场已然迈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段,迎来了堪称十年一遇的投资契机。
随着房地产下行的影响逐渐减弱,新产业加速地崛起,政策红利持续地释放,还有资金面不断地改善,A股市场有望迎来持续两到三年的慢牛行情。
对于投资者来说,关键是要,转变思维,从熊市的防御心态,转向牛市的进攻心态,积极布局,那些受益于新产业发展、估值仍然合理的优质标的。这个时候,也要保持理性,避免过度杠杆和盲目追高,才能在享受牛市红利的同时,控制好风险。
这一波牛市,并非是普通的市场反弹,而是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与产业的升级,在资本市场所呈现出的一种必然结果。抓住这次历史性的机会,或许能够为未来的财富规划,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