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杀疯了!首页直接怼出“市集”入口,这次要把种草拔草焊死

打开小红书的瞬间,发现底部导航栏多了个红底白字的“市集”时,我差点以为手机中病毒了——这可是那个靠“今天吃什么”“周末去哪儿玩”火遍全网的种草APP啊!现在居然把电商入口怼到了首页C位,跟“首页”平起平坐?

而到了8月28日至31日,又传出了一个重磅消息,小红书电商在上海举办了首个线下市集,全国各地100多个商家共同在此打造一场兼具烟火气与生活方式体验的新型市集。

以往提到市集,“无餐饮不市集”是行业普遍认知。但小红书线下市集有点“叛逆”——餐饮商家一共只有15家,占比极小。市集的主角是谁?服饰、文创、潮玩、非遗……在其他市集里不怎么受宠的商品,在这里都很火爆。秘诀在哪里?

“友好市集”的名称是从小红书电商“购物”更名而来,提出商品友好、服务友好、价格也友好的“三友好”,这也成为小红书电商的发力方向。

小红书电商友好市集相关负责人表示,“友好市集不仅仅是一个活动,而是一种产品形态和标准”。

2024年的“双十一”,以及2025年的“618”,小红书就开始通过打造线上主题街区,将内容与交易融为一体,营造一场年轻人的购物狂欢。

而小红书线上市集才更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红书的用户们发现,那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底部导航栏,悄悄发生了一场“政变”。在原本雷打不动的“首页”旁边,一个红底白字、极其醒目的“市集”入口横空出世,直接晋升为一级导航。

这个动作的背后,是小红书酝酿已久的一场商业野心。从2013年那个分享“海外购物攻略”的社区起步,小红书早已蜕变成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百科全书”。

在这里,3亿月活用户,其中七成都是90后,他们每天平均要打开这个APP七次,一刷就是四十分钟。他们学化妆、看测评、规划旅行,甚至连给家里的猫主子找个靠谱的猫粮,都要先翻一沓笔记。

然而,一个长久以来的痛点始终横亘在平台和用户之间。小红书最擅长的是“种草”,那种让人心痒难耐的推荐能力无人能及。但每当用户被一篇笔记撩拨得心潮澎湃,准备下单的瞬间,却发现需要复制链接、切换应用、跳转到另一个电商平台才能完成购买。

这个过程,无异于给一腔热情泼上了一盆冷水。现在,“市集”的出现,就是要亲手焊死“种草”和“拔草”之间的最后一丝缝隙。

点开这个全新的“市集”,你会发现它跟你手机里任何一个购物APP都长得不太一样。这里没有淘宝那样恨不得包罗万象的搜索框,也没有拼多多标志性的“9.9包邮”专区。整个界面透着一股精心设计过的沉浸感,与其说是购物,不如说更像是在深夜里闲逛一个有趣的夜市。

页面顶部,是“市集直播”和“买手橱窗”,为你精选了当下最热门的动态和最有品味的推荐。往下滑,是熟悉的双列信息流,但不同的是,每一篇笔记都可能暗藏玄机。一篇讲解穿搭的图文笔记里,模特身上的那件衣服可以直接点击,瞬间跳转到商品页面。一段博主亲身示范的产品测评视频下方,那个让你心动的商品,一键就能加入购物车。

这种“内容即商品,商品即内容”的模式,把购买行为变得无比自然。用户的感觉不再是“我要去买东西”,而是“我看着笔记,顺便就把东西买了”。这种体验是颠覆性的,就像我自己,前几天刷到一篇关于打造“理想办公空间”的笔记,看到那个设计别致的置物架,几乎没有犹豫就下了单。如今,每天习惯性地点开“市集”逛一逛,已经成了我新的日常。

这种丝滑体验的背后,是小红书对商家生态的一场激进式激活。为了让更多的好店铺进来,小红书直接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弹——“百万免佣计划”。这个计划简单粗暴:商家入驻后,未来一年内前100万的交易额,平台分文不取,商家只需要承担那0.6%的支付渠道成本。

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在淘宝,商家的佣金成本普遍在5%到10%之间。而在抖音直播间,这个数字更是飙升到20%甚至30%。相比之下,小红书的政策几乎等同于白送。这种诱惑,精准地砸向了那些在其他平台被高昂流量成本和复杂入驻门槛折磨得死去活活的中小商家、网红品牌以及设计师店铺。

平台甚至把门槛降到了地板。“零风险入驻”,而且佣金减免“无需申请自动减免”,省去了所有繁琐的流程。对于那些本身就是内容创作者的商家来说,这简直是天赐良机。

他们不需要额外学习复杂的运营技巧,日常发布的种草笔记,现在可以直接变成带货的利器,真正实现了“内容即流量”的商业闭环。小红书用最实在的利益,向这些优质商家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来我这里,安心创作,把赚钱的事变得简单点。

在如今这个电商已经杀成红海的时代,小红书的这番操作,显然不是想再造一个淘宝或拼多多。它很清楚自己的战场在哪里。如果说淘宝是应有尽有的“万能超市”,拼多多是刀刀见血的“价格屠夫”,抖音是激情下单的“电视购物2.0”,快手是基于信任的“老铁经济”,那么小红书给自己找到的定位,是“生活方式电商”。

它不跟你比拼商品种类,也不跟你纠缠于价格优势。小红书卖的,是一种“生活想象”,是那个“用户渴望成为的人”的具象化。在这里,用户购买的往往不只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承载的那个场景,那种认同感。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在小红书买一条瑜伽裤,她的动机可能并不仅仅是需要一条运动裤,更是为了向自己和外界展示一种“自律即自由”的生活态度。她买的是那个在晨光中舒展身体、掌控人生的美好画面。

这种“场景化购物”的逻辑,在小红书的内容生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当“CityWalk”成为一种席卷城市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时,小红书上立刻涌现出海量的相关笔记。

聪明的商家不会干巴巴地推销一双鞋或一件防晒衣,而是会创作一篇“CityWalk穿搭”笔记,将自己的产品无缝融入到这个时髦、惬意的场景中,让用户在向往这种生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对配套的商品产生了购买欲。

这种“内容场景化,场景商品化”的模式,构成了小红书最坚固的护城河。淘宝虽然货品齐全,但缺乏孕育场景的深厚内容社区。抖音虽然流量巨大,但其短平快的娱乐内容很难构建出值得用户深度沉浸和模仿的生活场景。小红书恰好卡在了这个中间地带,它的优势,恰恰是对手难以复制的。

然而,当商业化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那个曾经以“真实感”和“素人分享”为核心吸引力的社区,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硬币的另一面,可能是深渊。

最直接的风险,来自于用户信任的侵蚀。当“种草”与“拔草”被强行焊死,每一篇带有商品链接的笔记,都可能被用户打上一个问号:这到底是真诚分享,还是精心包装的广告?那种“被套路”的感觉一旦蔓延开来,将直接动摇小红书的生存根基。

尽管平台已经很用心地设置了“商品笔记”的标签来加以区分,但这小小的标签,真的能抚平用户内心深处的疑虑吗?一旦平台对内容质量的把控稍有松懈,让那些“虚假种草笔记”和过度美化的内容泛滥,任何一次“翻车”事件,都可能引发信任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另一个更深层次的挑战,是“流量分配”的难题。过去,小红书的魅力在于其“去中心化”的流量机制,一个普通素人发布的优质内容,同样有机会获得巨大曝光,成为爆款。这种平等的氛围,是社区活力的源泉。但电商化之后,流量的天平是否会不可避免地向那些付费的、带货能力强的头部商家倾斜?

如果普通用户的真诚分享越来越难被看到,而打开APP满眼都是商业推广,那么小红书的“社区灵魂”将安放何处?它会不会最终沦为一个和其他平台别无二致的纯粹的“购物APP”?这是每一个热爱小红书的用户都不愿看到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科技   市集   首页   入口   笔记   商品   内容   用户   商家   友好   淘宝   平台   流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