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香瓜
你以为月饼卖的是饼?天真了。月饼卖的从来不是饼,是面子,是人情,是公司行政采购清单上的一个KPI,是一个被精美包装层层包裹的社交硬通货。
出口数据也热闹得很今年1到8月,杭州出口46.25吨,同比增长2.5倍,云南出口7520吨、货值1.3亿,广州监管出口货值超4600万。就是说,月饼开始有了“国际名片”,反正别小看那几盒礼盒。
你以为月饼还是那个传统味儿?现在的口味已经花样百出。莲蓉、豆沙、五仁这些老朋友,照常在队伍里站着;冰皮、抹茶、榴莲、低糖、少油的新品种横空出世,甚至还有口感像冰沙的水果味月饼,清爽又健康,连外国人都吃得停不下嘴。广东中山市的月饼企业还特意把月饼“减肥”,做出更适合健康饮食的版本。现在连老外都成了新月饼的铁杆粉丝,月饼已经不是专属华人的味道了。
然而,墙外开花墙内却有些许凉意。尼尔森的数据显示,国内现代渠道的月饼总销售额预计会降到约29.6亿元,比去年少了近14%。一边是海外市场的火爆,一边是国内市场的压力,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要想知道月饼在海外为什么能卖得风生水起,得先看看它的身价。在亚米网、亚马逊这类海外电商平台上,几十款国产月饼琳琅满目,价格从30美元到120美元不等。
一款看起来颇为豪华的三层礼盒,标价能到60美元,这个价格在国内,绝对能买到顶级的了。
这么高的定价,可不是品牌方想赚黑心钱。每一块漂洋过海的月饼背后,都有一条复杂且昂贵的价值链。跨境冷链运输、高昂的进口关税、层层分销的渠道成本,这些都得算在售价里。
更头疼的是看不见的成本。不同国家对食品添加剂、防腐剂、色素的法规标准天差地别,这简直是出海路上的一大障碍。
企业必须为每一个目标市场反复调整配方,进行大量的测试。这种高昂的研发和试错成本,直接把许多小品牌挡在了门外。
所以你看,现在月饼出海的主力军,几乎清一色都是那些家底厚实的老字号。苏州稻香村、知味观、广州酒家,这些响当当的品牌,才有实力和资本去玩转这场全球化的游戏。
就拿苏州稻香村来说,它可是出口的代表企业之一。今年,他们的海外业务整体增速达到了21%,甚至超过了国内市场,而月饼产品就占了其出口业务的半壁江山。
广州酒家也不甘示弱,今年的月饼境外营收增长了41.6%。但话说回来,虽然增速喜人,海外营收占企业总营收的比例其实还很小,比如广州酒家,这个数字还不到5%。这说明,月饼出海目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国内市场依然是绝对的主战场。
为了让外国人的味蕾接受这种东方甜点,老字号们可没少下功夫。他们深知,必须让月饼主动脱离“中秋限定”的身份,尝试成为一种日常糕点。
第一步,就是“健康化”改造。这个趋势是全球性的。国内一份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消费者买月饼时会特别关注配料成分。
品牌们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把低糖、无添加作为打入海外市场的第一张通行证。事实证明,健康的月饼在海外同样畅销。
光有健康还不够,口味的本地化创新才是重头戏。西方消费者对莲蓉、五仁这些传统口味很陌生,需要时间培育。
于是,大胆的口味实验开始了。稻香村尝试了热带水果、酸奶等新奇口味,用更具普适性的风味去吸引非华裔的顾客。
广州酒家在加拿大的玩法更绝,他们和当地品牌合作,把月饼切成片夹进面包里,摇身一变成了“月饼三明治”,直接杀入了当地人的早餐场景。
这已经不只是口味创新了,而是对食用场景的彻底颠覆。它把月饼从一种节日仪式感的食品,变成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餐点。
这一系列的产品形态重塑,成功地将消费群体从传统的华人圈,扩大到了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当地人。比如苏式月饼,它那酥脆的口感就意外地受到一些外国消费者的青睐,被他们当成一种新潮的日常甜点。月饼,正在慢慢摆脱节庆的束缚。
月饼出海,卖的如果只是食物本身,那格局就小了。真正的高手,是把一块饼,包装成一个能吃、能看、能品的“文化体验包”。
老字号们深谙此道。他们在包装设计上巧用心思,印上“嫦娥奔月”这类经典的视觉图样,旁边还贴心地配上英文解说。
这样一来,一个复杂的中国神话故事,就被简化成了一个海外消费者能快速理解的文化符号。
这种策略,直接改变了人们的购买动机。月饼不再是单纯填饱肚子的食物,而是一份极具特色的“文化伴手礼”。
海外消费者掏钱买的,不仅仅是那一口甜糯,更是对中国节庆的好奇心,和一份可以触摸、可以品尝的“东方韵味”。
说到底,月饼出海的深层意义,就是一次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每一盒精美的月饼,都像一个移动的文化大使,把中秋节所承载的家庭团圆理念,带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有专家认为,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日益加深,饮食文化出海的条件会越来越成熟。
月饼出海的终极目标,是有一天,中式的糕点能和巧克力、马卡龙一样,在全球任何一个超市的货架上,都占有一席之地。这虽
然是一条漫长的路,但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输出价值,远比单纯的销售数据更有意义。
月饼的全球化之旅,与其说是“出海”,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重塑。它涉及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价值链,从口味到形态的产品本身,再到从包装到故事的文化叙事。
它正在从一个固定的、传统的文化符号,演变为一个灵活的、包容的跨文化商品。
尽管现在还面临着市场份额小、文化适应难等挑战,但以苏州稻香村、广州酒家为代表的老字号们,凭借其深厚的品牌积淀和敢于创新的决心,已经为中式糕点的全球化,趟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路。未来,这枚小小的月饼能否真正成为世界餐桌上的新宠,就看这场精彩的“变形记”能走多远了。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