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茶友们是不是都遇到过这样的窘境。
随手抓一把茶叶扔进沸水中,茶叶像羽毛般浮在水面。
更关键的是,冲泡后滋味寡淡,像白开水一般。
于是就怀疑自己买的是假货,然后弃之敝履。
其实,白茶浮在水面,滋味寡淡都与茶叶品质无关。
而是茶友们从一开始,就忽略了茶叶与水的相处之道。
古人泡茶讲究“茶性必发于水”,干茶的含水量通常低于8%。
干燥的质地让它“轻如鸿毛”,投入水中自然会浮起来。
这在白茶身上更为明显,白茶的芽头和叶片上布满了细密的白毫。
本是锁住香气与养分的天然屏障,但若是冲泡时无法充分和水接触。
这些珍贵的内质就无法释放,茶汤自然寡淡无味。
想要破解这个难题,关键在于掌握以下3个小技巧。
《2》
技巧一,沸水冲泡。
白茶是“热性子”,需得沸水来搭。
如果用温水冲泡的话,水温穿透力不足,就会导致茶叶浮起,茶汤只有淡淡水汽味。
白茶表面的白毫并非普通的绒毛,而是富含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的“营养层”。
结构紧密且带有轻微的防水性,就像给茶叶上了一层薄蜡。
温水的能量不足以冲破这层蜡膜,茶叶只能浮在水面“浅尝辄止”。
既无法充分吸水下沉,也不能释放深层内质。
而沸水的高温能瞬间软化白毫,让水分快速渗透进茶叶细胞。
就像给干燥的海绵浇上热水,它会立即舒展,吸饱水分。
最后,带着茶香与滋味沉入杯底。
这里要特别提醒,有些茶友会担心沸水烫坏芽头。
其实白茶经过萎凋、干燥等工艺,质地已经十分稳定。
沸水不仅不会破坏其营养,反而能激发它更本真的香气。
白毫银针的毫香、白牡丹的花香、寿眉的枣香。
这些都需要沸水的“热力”,才能够完全释放。
《3》
技巧二:环壁注水。
“注水如写字,茶汤见功夫”。
泡白茶时的注水手法,直接决定了茶叶能否均匀吸水。
很多人习惯对着盖碗中心猛冲,结果水流的冲击力过大。
茶叶被冲得贴在碗壁上,一边湿一边干。
这样泡出来的茶汤,自然浓淡不均。
老茶客泡白茶时,都会用“环壁注水法”。
也就是手持水壶,以盖碗边缘为轨迹,缓慢画圈注水。
注水的轨迹,就像是在碗沿写一个“の”字。
这样做能让沸水均匀覆盖每一片干茶,充分浸润。
干燥的茶叶在均匀的水流中,会慢慢吸饱水分。
内质也会随着水分的渗透逐步释放,使茶汤的香气、滋味达到平衡。
而这个手法的核心关键:在于“慢”和“稳”。
手臂发力,平衡感要强,注水的角度,要控制得感刚好。
还要及时收水,避免注水过满......
掌握好这个节奏之后,就能泡出鲜爽醇厚、层次丰富的茶汤。
《4》
技巧三:快进快出。
“闷泡出浓汤,快出得鲜醇”,这是泡白茶的另一个关键。
有些茶友觉得茶汤淡,就故意延长闷泡时间。
结果泡出的茶又苦又涩,反而浪费了好茶。
闷泡时间过长,茶叶中的各种物质会过量释放。
其中的苦涩物质,就会掩盖住白茶的鲜爽与甘甜。
而快进快出,能恰到好处的截取茶叶中最优质的内质。
7-8秒的冲泡时间,茶叶的鲜活刚好被激发。
要想持续喝到鲜爽感,到后面可以适当延长时间,但切记不能闷泡。
以最近喝的2025年有机春寿眉为例,前6泡都是快进快出。
茶汤带着明显的鲜爽甘甜,入口稠滑浓郁。
直到6泡之后适当延长了时间,茶汤也没有变得浓苦。
但若是闷泡的寿眉,只一泡就会苦得皱眉。
可见,快出汤才是保留白茶本味的关键。
《5》
泡白茶就像与一位老友相处,急不得,燥不得,需要懂得它的脾气。
用沸水冲破它的“毫甲”,以环壁注水匀其“干湿”,凭快出汤保其“鲜醇”。
当你掌握了这3个诀窍之后,再看看冲泡后的白茶。
茶汤变得清澈透亮,入口鲜爽甘甜。
这时候才发现,原来白茶不是无味,而是没有选对和它相处的方式。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出,在乎水;茶之味,在乎人。”
一杯好喝的白茶,不仅需要好水、好茶,更需要泡茶人的用心。
下次再泡白茶时,不妨试试这3个办法。
相信你会发现,那些曾经浮在水面的茶叶。
会带着最动人的滋味,沉进你的杯底,也沉进你的心里。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