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午时分,张大爷照例端起桌上的保健品瓶子,准备吞下一把标着“养生护肝”的胶囊。“听邻居说,这玩意儿肝脏好,吃多点没坏处!”他自言自语。
然而几个月后,张大爷觉得没精打采,去医院检查时,医生的表情却异常严肃:“你的肝功能指标异常,最近是不是吃了什么保健品?”“这不是越吃越养生吗?”张大爷满脸疑惑。医生无奈摇头:“保健品如果滥用,反而可能伤害你的肝脏!”

很多人以为“保健品就像维生素糖”,吃多一点没关系,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这篇文章,要和大家聊聊一个被无数家庭忽略的健康隐患,某些常见保健品,吃得越多越容易伤肝。
“保健品能养肝护肝”,这样的宣传随处可见。很多中老年人更是把保健品当成生活“必备品”,每天按时服用——甚至有的人会不经过医师指导,一吃就是半年到一年。可实际情况如何呢?
权威的《中华医学杂志》在202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肝损伤病例与保健品滥用有关,而且其中大部分患者自认为“吃得很安全”。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同样指出,全球约有20%的药物性肝损伤是由于膳食补充剂造成的。某些保健品,如“某些中成药护肝片”、“花草类提取胶囊”,其部分成分很难被肝脏分解,长期服用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甚至诱发肝炎。

药监部门公布的案例中,还包括知名品牌的“护肝茶”“保肝丸”,导致多例肝酶升高、黄疸、甚至急性肝功能衰竭。
肝脏担负着分解、排毒、代谢等功能,任何超出承受范围的成分摄入,都有可能造成损伤。与之类似于“自来水管被堵塞、淤积”,一旦负荷过大,隐患就会慢慢浮现。
如果长期大量吃这类号称“护肝”“养生”的保健品,身体可能会发生这些变化:
肝功能异常。医院数据显示,连续服用某些“保肝类”保健品的患者,肝酶升高的概率比未使用者高出42.3%,尤其是含有“柴胡”“雷公藤”“何首乌”等成分的产品。

易致药物性肝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显示,64%的药物性肝炎患者曾长期服用多种保健品。一旦出现恶心、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要高度警惕。
慢性肝损伤难以自查。肝脏没有神经分布,早期损伤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一些高危人群连续6个月服用“保健片”,B超未见异常,但详细检查ALT、AST已经超标。等到身体发出警报时,往往为时已晚。
此外,还会出现黄疸、转氨酶升高、免疫紊乱等问题。更严重时,极个别人可能引发肝硬化甚至肝衰竭,带来不可逆转的健康威胁。

不是所有保健品都不能吃,但要牢记:保健品并非药物,更不能盲目“多多益善”。
建议大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检查家中保健品成分。特别警惕包装中标注“柴胡、雷公藤、何首乌、马兜铃酸”等成分的产品。有基础肝病史者,建议避免使用。

严格控制用量及疗程。即使是正规批准的产品,也要遵医嘱使用,不建议连续服用超过3个月。可以间歇停用、定期复查肝功能。
警惕网购“三无产品”。不要轻信网络宣传,不要随意代购、拼团所谓“进口保健品”。正规渠道购买、有明确成分、标签完整的产品才值得信赖。
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少饮酒、不熬夜,才是呵护肝脏最科学有效的方式。如果需要额外营养补充,应提前咨询专业医生,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定制方案。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药物性肝损伤诊疗指南(2022版)》中华医学会
“膳食补充剂与肝脏健康”——哈佛医学院官网
《保健品与药物性肝炎相关性探讨》中华临床药学杂志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