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斑牡丹盛开的土地牡丹,国色天香,一直被国人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从唐代起,牡丹就被推崇版为“国色天香权”。牡丹统领群芳,地位尊贵。唐代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脍炙人口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倾城观花的盛况。
牡丹适合温暖凉爽、干燥、阳光充足的气候。适合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这两个条件决定着牡丹分布的状态,由于临夏处于内陆中纬度地带,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秦岭山脉对峙中,向东独开一口又被玉带蜿蜒的洮河围绕着。三山围护的地形,因为不同物候季风的影响和多种地质地貌差异,形成河谷与阶地交错,梁峁与沟壑纵横的不规则盆地。形成了适合牡丹生长的气候环境。
临夏疏松而肥沃的土壤是青藏高原、秦岭山脉和黄土高原三股势力对冲的结果,因为在对冲中出现或拥有了岩浆风蚀层、流水沉积层、黄土积淀层、生物改造层等等出身不一、经历各异的土壤层,从而具备了不同的色泽和品质。形成了大黑土、灰黑土、黑油土、黑麻土、油黑土、黑钙土适合牡丹生长的六大天然沃土,分布在高山、丘陵、河谷、川塬各个区域。这些氮、钾元素丰富的高肥力土壤,能充分供给牡丹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为牡丹提供了生长发育绝佳的条件。实际上,受秦岭、祁连山二大山脉的影响,在临夏海拔二千多米的达力加山、松鸣岩、积石山等,都有野生牡丹存在。过去当地人长期采挖牡丹根作为药材“丹皮”售卖。从当地寺院里大量牡丹元素的唐卡图案,以及出土的金代墓葬中牡丹砖雕的纹饰可以断定,河州牡丹在临夏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里,河州牡丹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岁月的雕琢与沉淀,孕育出了佛头青、观音面、紫朱砂、梨花雪、粉西施、绿蝴蝶、醉杨妃、牡丹飞来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先春红、颤风娇等300多个风姿绰约的品种。其中以地方品种紫瓣牡丹最为名贵。紫瓣牡丹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茎高达 2 米,分枝短而粗,绿色复叶,花单生枝顶,苞片 5,长椭圆形;萼片 5,绿色,宽卵形,花瓣 5 片或为重瓣。每年 5 月中下旬开花。花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紫斑牡丹无疑是河州牡丹中最具神秘色彩的品种。它的花瓣基部有着明显的紫斑,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它的花色丰富多样,红如火焰,白如雪花,紫如梦幻,黄如阳光。
河州牡丹历史中的王者姚黄,则像是一位身着金黄龙袍的皇家贵胄,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光芒。它的花朵硕大饱满,宛如一轮初升的太阳,照亮了整个山川大地。那金黄的色泽,鲜艳夺目,纯净而耀眼,没有一丝杂质。花瓣质地厚实,富有光泽,每一片都仿佛是用黄金精心打造而成。姚黄傲立枝头,散发着一种威严与尊贵的气息。姚黄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高贵的气质,成为了经典品种。河州牡丹的品种,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繁衍、传承,它们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河州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它们用自己独特的姿态和色彩,书写着河州牡丹的传奇故事,成为了河州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河州牡丹已成为州花,品种繁多,色泽亦多,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栽培管理简便,既可庭院种植,也有盆裁观赏。河州牡丹庞大的群落,不论生长在山间崖畔,坡畔沙滩,还是田埂水岸,深谷岩壁。每逢花期,都要绽放生命的光泽,绽开的花朵争妍斗艳,或于萼蕊散芬,或于花间捧香,怒放的花色覆盖了山塬和谷地,覆盖了丛林与山坡,伴着花色,花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让人陶醉。那一朵朵盛开的紫斑牡丹,就像是一群灵动的精灵,在河州的大地上翩翩起舞。它们是临夏独有的珍宝,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王维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协理事、临夏州作协主席。出版长篇小说《黄蜡烛》《双城》《打马走过草地》《花儿》;传记《胡廷珍传奇》《马殿选传奇》,大型旅游散文集《寻古探幽览胜》;网络小说《王维胜揭秘马仲英》。曾获《小说选刊》笔会奖、黄河文学奖、敦煌文艺奖等多种奖项。长篇小说《花儿》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第八届敦煌文艺奖。
编辑:贾怡娇
编辑:马旭静
更新时间:2025-05-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