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今天一来幼儿园就很不开心,她说:“老师,姐姐把朋友送我的糖吃掉了。”她皱着眉头,绷着小脸,气鼓鼓的样子,“我拿给姐姐看,她一把就抢过去吃掉了,我跟她说‘还给我’,她非但不还,还笑呢!”
看来是一场姐妹间的小纠纷,我蹲下身子,温和地问:“妈妈知道吗?”
“知道的。” 萌萌的声音低了下去,气愤里忽然就带着一丝不确定的情绪,“她说,‘这么小的事情,不要生气了。’”
“那萌萌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我就是很生气,这是我的糖!”
如果真的只是一件“小事”,那萌萌又怎会一直记挂到第二天?横亘在孩子心头咽不下去的,真的是那颗被抢走的糖吗?我决定和孩子的妈妈聊一聊。
萌萌妈妈得知孩子“竟然”还在为此而生气时,电话那头传来她一声长长的叹息,带着深深的无奈:“这孩子,从小就很计较。我们全家都不这样,姐姐更是个大大咧咧的,真不知道她像谁。”之后,妈妈又向我吐了许多“苦水”,有好几个与“一颗糖”类似的故事。听起来,她爱着萌萌,却也是真的对她的“斤斤计较”没有办法,不知道要怎样才能将她引导成一个“慷慨”的孩子,更苦恼于这样一个“小气”的孩子,若是不能改变自己,到了社会上不知要吃多大的亏……
我听着妈妈对于“作为二胎家庭,我自认为已经做到了一碗水端平”的自我评价,突然明白了萌萌的委屈从何而来。“您还记得小时候,自己的玩具被抢走的感觉吗?”我问妈妈,电话那头的抱怨声忽然愣了一愣,“也许她真正在意的不是那颗糖,而是‘对’和‘错’呢?”
如果我说这颗糖象征着“我的东西”,象征着“边界”,象征着“内心的秩序”,那一定会有人说我太“夸张”了,但孩子的世界里,价值的定义或许就是这么“夸张”的。萌萌“计较”的不是一颗糖,而是“公平”,是撇开年龄、撇开个性、撇下一切外在因素,只针对这件事的、最朴素的“对错”认定。她真正想说的不是“姐姐吃了我的糖”,而是“妈妈你听我说,这次我是对的!”“那……我该怎么做?”妈妈的声音软了下来。“或许可以告诉姐姐,没经过同意拿别人东西不对。再陪萌萌去买包糖,不是补偿,是告诉她,她的委屈您看见了。”
第二天,萌萌快乐得像只小麻雀:“妈妈给我买了一大包糖!”她带着不可思议的表情对我说,“她还让姐姐跟我道歉了!”我问她:“那你原谅姐姐了吗?”萌萌毫不迟疑地点着头:“她问我能不能吃我的糖,我给了她一颗草莓味,姐姐就把她的玉米给我了。”姐妹俩和好,真是皆大欢喜,那颗梗在心头的“糖果”终于融化了。
汪曾祺写过:“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其实对待孩子的情绪,何尝不是如此?成人总爱用“大小”衡量事情的轻重,却忘了在童年的维度里,掉在地上的冰淇淋、被撕坏的作业纸、没打招呼就被拿走的橡皮,都是天大的事。那些看似 “计较”的背后,藏着对规则的敬畏,对情感的珍视,对“被看见”的渴望。或许教育最珍贵的姿态,不是站着教导,而是蹲下倾听。就像对待那颗被抢走的糖,先接住孩子的委屈,再陪她慢慢明白,成长路上,比糖果更甜的,是被理解的滋味。
(本文配图由AI生成)
原标题:《卫勍雯:一颗糖的“小事”》
栏目编辑:华心怡 文字编辑:王瑜明 钱卫
来源:作者:卫勍雯
更新时间:2025-10-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