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的消息传出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海外发表悼文称:“周恩来是历史上少有的兼具伟大与谦逊的政治家,他让一个分裂的世纪看到了统一的价值。”

罗青长说的那个场景,病房灯有点暗,总理的手抖得厉害,还是把文件摊开,字迹都挤在一起,辨不清,内容还是在安排怎么把一些老同志保护好,杨振宁那边讲的是另一个面,学术圈里见过的风格,见人说人话,见事落到点上,两人的经历差别很大,一个在隐蔽战线多年,一个在国际学术场和外交场都打过交道,合在一处,周恩来这个人,地位怎么落,方向不一样,落到的点倒是相近。

杨振宁提到的那些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这个说法,用得早,用得稳,日内瓦会议那套桌面上铺开的分歧,话不多,问题慢慢往可落地的方向拉,万隆会议,亚非国家坐在一屋,互相听得懂对方的关切,就能往前走一点,印度支那的火,降下来的过程,外界看的是姿态,里子是节奏,近代那段外交史里,弯腰求人的尴尬,往后少了,抗美援朝打的不是一时的气头,中苏那段争议,背后是路线怎么定,中美到最后建交,来回试探,对外一直拿独立的态度顶着,艾登说过一句话,见过的政治家里,他坚持原则,也会变通,外面的评价就在那里摆着,人走了以后,联合国降半旗,这个礼,第一次给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

党内这一条线,罗青长的工作环境,最知道那种日常里的细部,1927年进到政治局常委,后来几十年一直在中枢,历史上的弯道多,遵义会议那次,支持毛泽东的主张,队伍的主心骨立住了,西安事变,坐下来谈,把局面从冲撞点上拉回来,国民经济碰到困难,“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四个词,落到工厂和田地里的安排,能过渡过去,“文化大革命”那几年,环境复杂,文件堆起来,电话连着电话,哪些单位停不得,哪些人要先保护,背后都有人在做,邓小平后来讲一句话,没有周恩来,后果很难想象,这句话不夸,是从实际工作的感觉里说出来的。

个人这条线,家里的规矩十条,亲属不占便宜,不开口要指标,不进公家的门办私事,胸前那枚“为人民服务”的徽章一直挂着,走的时候骨灰撒到山河里,学习这事不收尾,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写在纸上也做在身上,严到自己,别人看着就省事,李先念说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举个例子就够了。
格局再拉大一点,革命和建设两段都在场,南昌起义那一枪,人民军队的开端,后面到国家建设那条路,“四个现代化”起一个目标,国防里的尖端项目,抓进度,抓队伍,统一战线这个工作,商量的门要常开,香港澳门的回归,制度设计的底子要早垫好,多党合作这一套,能跑起来靠的是前面打下的基础,石仲泉写书里有一句线索,孙中山把新中国的愿望提出来,毛泽东把新中国建起来,周恩来在维系和发展上把筋骨拉紧。
两条视角合在一处,外面看民族独立和复兴往前推,里面看价值怎么落到人和制度上,这个人做事的方式,激进和稳当之间找位置,理想和现实之间找路径,不是说讲个中庸就过去了,更多是把责任扛在身上,先把需要解决的排一个优先顺序,病房里对医生说的那句话,我这边没什么大事,你们去照顾更需要的人,放在末尾,更能看清这段历史里的人是怎么做选择的,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很多地方的人提起他,想到的不是口号,是具体的事和可对照的标准。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