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生活打卡季#专家名片

白云翔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现任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中国分会会长、山东大学讲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秦汉考古、手工业考古、中外交流考古等。
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2025武汉大会上月在东湖之滨召开,会议期间,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中国分会会长、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白云翔接受专访,从铸造技术、产业链条等维度,深入解读湖北地区在中国古代青铜文明中的独特贡献。

谈及湖北出土的青铜文物,白云翔首先聚焦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编钟。“它是目前已发现的规模最大、质量最重、音域最广、铸造技术最为复杂的编钟,其卓越性尤其体现在精密的音律制度上。”白云翔强调,各地虽已发现不少编钟,但曾侯乙墓编钟作为战国早期的器物,在规模、铸造技术的复杂程度与精良程度上,堪称当时青铜乐器的巅峰之作。

战国 曾侯乙编钟 湖北省博物馆藏
而曾侯乙尊盘的精巧工艺令人惊叹,围绕尊盘的成型技术,学术界曾有过重大争论:一方认为其是采用范铸法分铸各部分,再通过焊接连接组合;另一方则认为是采用失蜡法整体铸造,即用蜡雕刻出精细的铜器模型,再运用范铸工艺成型。这是两种不同的铸造技术。

战国 曾侯乙尊盘 湖北省博物馆藏
白云翔表示,无论尊盘是分铸加焊接还是整体失蜡法制成,学术上可以争论,但它无疑代表了当时铸造技术的最高水平。
就铸造技术的精湛程度而言,出土曾侯乙编钟、尊盘的楚地,其成就堪称一个高峰。

“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作为华夏青铜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采冶技术最为先进的古铜矿遗址。”白云翔说,其巷道开采技术,特别是支护结构,已非常发达。在上世纪70年代的考古发掘中,曾进行过炼铜模拟实验,使用的炼铜炉直径接近一米,成功炼出了铜。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展现出的采冶链条(陈树祥先生供图)
从产业链条看,铜绿山古矿遗址主要展现了铜矿的开采和冶炼。尤为难得的是,铜绿山四方塘遗址还发现了采矿、冶炼工人的墓葬和脚印,这在全国矿冶考古中极为罕见。

四方塘墓葬区(陈树祥先生供图)

矿工足迹(陈树祥先生供图)
白云翔指出,如果说大冶铜绿山是原料基地,那么武汉盘龙城遗址和附近的郭元咀遗址,可视为专业化的生产基地,代表了从冶炼粗铜、精炼到合金铸造的一体化生产系统。而在中原地区,青铜铸造业虽发达,但多缺乏冶炼环节。
“这就引出了盘龙城设置的原因。盘龙城作为商王朝在南方设立的重要据点,主要功能是控制并获取铜锡资源,以保障商王朝大规模铸造青铜器的需求。”白云翔说,商代乃至夏代的铜锡来源并非单一地点,但无论如何,湖北、安徽、江西这一带,应该是当时整个中原王朝主要的铜锡原料供应地。

铜绿山冶炼出的粗铜(陈树祥先生供图)
铜在当时是战略物资。中国青铜时代的特色,即“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礼器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青铜兵器则显著提升了战斗力。
从铜绿山到盘龙城的完整产业链,让以湖北为代表的长江中游成为商周时期中原王朝的“战略物资保障地”。白云翔解释称,古人早已懂得“成本核算”——在矿山附近将矿石冶炼成铜块再运往中原,比直接运输大量矿石更节约成本,而长江中游丰富的铜锡资源,正是中原王朝大规模铸造青铜器的关键支撑。
白云翔主张将青铜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以更宏大的视野下审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从原材料、矿山开采到青铜铸造整个链条来考察 ,湖北地区在青铜时代的重要性尤为凸显。”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