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月圆,但你发现没?往年这时候火得不行的月饼,今年好像突然“凉”了。
就在最近,全国各地的超市、烘焙店都上演着同一幕:一盒盒包装精美的月饼,从节前的“C位明星”变成了节后的“滞销品”。有数据说,今年中秋节前,一些大超市的月饼销售额直接比去年掉了快一半!更夸张的是,很多地方节后月饼堆成山,就算打骨折、买一送一,还是没人要。这事儿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从北京的连锁大卖场,到上海的老字号糕点铺,再到街角的小便利店,几乎无一幸免。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年轻人集体叛变,把咱们的传统美食给“拉黑”了?
其实,不是年轻人不爱过节了,而是他们不再爱“被安排”的过节方式。说白了,月饼被冷落,背后是年轻人消费观念的一次大“起义”。
第一,太“虚”了,年轻人不买账了。
以前的月饼,更像是一种“社交货币”。公司发,客户送,朋友间换,吃的不是味道,是人情和面子。可现在的年轻人,早就对这套虚头巴脑的东西免疫了。他们宁愿花几百块买点水果、坚果或者一张按摩券,觉得那才叫实在。一个几百块的月饼礼盒,打开里面就六七个小饼,包装比月饼还贵,谁还愿意当这个“冤大头”?
第二,太“油”了,身体第一个不答应。
咱们都得承认,月饼这东西,就是个“热量炸弹”。一块广式莲蓉蛋黄月饼下肚,热量顶得上两碗米饭。现在这年头,谁还不是个养生达人?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奶茶都要点无糖的,谁还愿意在中秋节这天,用一块高油高糖的月饼,把自己辛苦减掉的肉肉给吃回来?年轻人不是不爱吃,是“不敢”爱。
第三,太“老”了,口味跟不上时代了。
你仔细看看现在市面上的月饼,除了五仁、豆沙、莲蓉这些老几样,偶尔出个小龙虾、螺蛳粉味的,也大多是噱头大于实际。很多大品牌的月饼,吃起来都是一个味儿,甜得发腻,感觉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工业糖精”,失去了小时候那种手工制作的、有温度的口感。当一种食物失去了灵魂,自然也就留不住人心了。
所以,月饼被年轻人“抛弃”了吗?
我觉得不是抛弃,而是一种“降级”和“回归”。它正在从一种必须完成的“社交任务”,变回一个可选的“节日零食”。年轻人不是不吃月饼了,而是只吃自己想吃的。他们会去买那种十几块钱一袋、没有华丽包装的散装小月饼,解解馋,应应景,轻松又自在。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发是:任何传统,如果一成不变,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就注定会被淘汰。月饼的“遇冷”,其实是给所有传统行业敲响了警钟。别总想着用“情怀”绑架消费者,也别总玩“包装”的套路。真正能留住人心的,永远是实实在在的品质、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恰到好处的性价比。
或许,当月饼不再承载那么多沉重的“人情世故”,回归它作为一块点心的简单本质时,它才能真正地重新走进年轻人的心里,让中秋的甜,甜得刚刚好。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