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需要国外的马斯克?
特斯拉引入中国的发展史已经证明了可行性。当然,华为的经历也有说服力。
上世纪2000年初,华为正深陷技术迭代的瓶颈期。一位年轻的俄罗斯数学家为华为带去了希望。只是数学家入职华为后非常“异类”:他不擅与人交流,日常在办公室总是对着电脑摆弄,旁人看来更像在玩游戏而非工作。
2008年的一天,当华为以为引入数学家是赔本买卖之时,这位数学家打破了沉寂。他突破了2G到3G的算法。采用该算法的华为交换机体积大幅缩减,仅用一根天线就能处理多个信号频段,研发成本直接降低30%。凭借颠覆性技术,华为成功敲开欧洲市场的大门,成为其全面崛起的重要铺垫。
顶尖科技的诞生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成果。中国最好的科技公司华为将人才争夺前置到全球高校,只是因为美国和西方近年的科技封锁,华为的锋芒有所收敛,但是跨国布局人才战略的初心还在。
体现在政府层面,中国增设K字签证是一场面向全球“马斯克”的战略邀约。
也许有人会恐惧“马斯克”,但是与其成为他的对手,不如将他拉入己方阵营,掐尖的时间点当然是越早越好。
一、掐尖的必要性:从世界引进高技术人才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这是两千年前大秦国宰相李斯写给秦王的奏折名句。道理古今未变,要做全球性大国,必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人力资源。
美国的科技霸权,源于人才竞争全球化的胜利。过去我们说清华北大是留美预科班,这些中国精英对美国战后历届科技革命均有巨大推动作用。其实,美国何止是从中国“捞人”,看看美国的政商精英图谱就知道了,美国的“吸星大法”覆盖全球,甚至特朗普自己的祖辈也是从德国移民至美利坚。
中国要引入“马斯克”需要从心理上打破对东方教育的迷信,需要看到西方教育体系对创新的包容性。从乔布斯到比尔·盖茨,这些颠覆行业的科技巨头,其缔造者多是跳出传统框架的技术天才。
美国教育体系中对创新思维的极致推崇,与社会对“非常规成功”的包容,孕育了无数敢于突破的“马斯克式”人才,而这些人才正是美国科技领先的核心密码。
全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各有优劣,没有一种教育方式可以垄断全部人才培养。中西方教育路径呈现显著差异。中国教育以扎实的知识体系构建见长,能够批量培养出专业能力精湛的工程师,支撑起庞大的科技产业落地能力。
但在鼓励颠覆式创新、包容试错的生态培育上仍有提升空间,难以批量涌现马斯克这类兼具技术洞察力与冒险精神的顶尖创新者。当科技竞争进入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的深水区,仅靠本土人才储备已难以满足战略需求,向全球“掐尖”成为新兴科技大国的必由之路。
二、掐尖的时间点到了:一个背景和三大需求
K字签证的推出,有着清晰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需求。其政策背景直指全球人才流动格局的变动:在特朗普“将工作还给美国人、美国人第一”理念的支配下,美国持续提高H-1B签证门槛与费用,同时削减国内科研经费,在全球人才争夺中主动收缩,这为中国创造了关键的窗口期。
这个抢人窗口中国不抓,其他国家也会抓。全世界多国都在乘势而上,收割美国抛弃的宝贵资源。
出于对未来美国政府移民政策趋紧的担忧,硅谷和其他地方的不少高科技人才考虑转投对移民更加开放的加拿大。
借助与美国西雅图及旧金山临近的联系,温哥华这个加拿大第三大城市正掀起一股科技热潮,吸引成千上万的技术工人和初创公司到来。
亚马逊希望在温哥华新增员工,微软也在温哥华开设办事处。
这样的事肯定会发生在更多国家,这是中国K签出台的重要背景。
此外三大核心需求构成了中国K签政策的坚实支撑:
一是外部人才的现实需求。中国作为全方位崛起的大国,让越来越多国外年轻人看到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新赛道,他们渴望进入中国市场,参与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获取职业发展与事业突破的新机遇。
二是科技立国的战略需求。当前,中国正全力推进新兴产业升级,尽管我国已形成庞大的人才规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工程师队伍,但在高精尖领域,顶尖人才匮乏的问题依然突出——部分核心技术环节的领军人才、具备全球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存在明显缺口,成为制约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突破的“瓶颈”。
三是深化开放的发展需求。中国近年来以签证升级带动开放升级,成果显著。中国已与29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对46个国家实施单方面免签,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覆盖24个省份,让外国游客实现“周五下班来中国”的短期出行自由。
通关服务也日趋“丝滑”,美国网红“甲亢哥”等海外博主通过实地直播,让全球网友感受真实中国,实现文化传播“破壁”。
K签的落地,标志着中国签证政策从“服务短期往来”向“保障长期发展”延伸——此前政策更多聚焦旅游、商务等短期需求,K签则精准对接“人才长期工作生活”这一核心场景,填补了高端人才入境便利化的政策空白。
三、中国掐尖不会影响国内就业
现在有一种担心,K签落地会导致中国理工科年轻人流失工作岗位。这样的担心多余了,国家的开放大门不是一天打开的,所有开放都是循序渐进,会顾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和国内行业承受力,K签面对的对象主要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学科领域专业毕业并获得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学士学位及以上),也就是所谓高技术移民群体。
首先从数字来看,中国过去在高技术移民政策上表现保守,引才规模离世界平均水平相去甚远,巨大缺口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弥补,国内还没到担心的时候。
研究结果显示,在2016年,中国的高技术移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仅为0.05%,排在各国家和地区的倒数第二位,这个比例至今变化不大。目前中国的常住外国专家只有几十万,以全部55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值4.4%为标准,中国达到平均水平至少还需要引进6000万左右的高技术移民。
以特朗普上台前的美国为例,每年发放给8.5万名外国技术人员和研究生毕业生H-1B签证。中国需要连续600年每年引入10万高技术移民,才能补上6000万的缺口,所以我们的担心有些多余。
K签细则还没有出台,比如说对引入学校的标准尚未具体化,到底什么是知名院校还要研究,很多规定需要不断反复“打补丁”。这个过程也是和公众协商的程序。
国家一定会优中选优,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确保不会对国内就业产生巨大冲击。
其次,大家不要从抢饭碗的角度看高技术移民,这些精英也能创造饭碗。引入的高技术移民会在当地消费,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其提供商品和服务。顶尖人才从来不是就业市场的掠夺者,而是新机会的创造者。
马斯克创办的特斯拉不仅重塑了汽车产业,更带动了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百万级就业;华为引入的国际专家,其技术突破催生了无数上下游岗位。
K签证吸引的“马斯克们”,将通过技术创新激活产业生态,通过创业项目创造新赛道,最终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产业,催生一批岗位”的良性循环。对于绝大多数从业者而言,他们带来的不是竞争压力,而是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华为的全球人才布局到K签证的制度突破,中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人才竞争。这场“掐尖”行动,本质上是对科技发展规律的遵循,更是对强国之路的精准把握。
当全球青年科技人才通过K签证踏上中国土地,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与创意,更将与本土人才共同构建起多元包容的创新生态。在这场全球人才的协同创新中,中国的科技崛起将获得更坚实的支撑,而每个参与者都将共享发展的红利。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