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在议会面对连番质询,试图为封杀中国安氏半导体的决定辩护,场面一度陷入僵局,他坚称这一封杀“完全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否认美国的幕后操纵,却又在同一场合表示“愿意与中国坐下来谈判”。
前一秒挥刀封杀,后一秒递出橄榄枝,这种前后不一的态度引发舆论哗然,中国外交部与商务部迅速作出回应,明确指出荷兰此举受美国胁迫,并迅速采取反制措施。
事件不仅挑动了中荷关系的神经,更将荷兰推向中美博弈的漩涡中心,在这场不对称的科技角力中,一个小国的选择,正在放大成一场连锁反应。
最初,荷兰政府显然是想复制美国制裁华为那一套做法,对安氏半导体采取“快速封杀”手段,打个措手不及。
2025年9月末,荷兰政府突然宣布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安氏半导体在荷兰的所有业务,并解除了其在欧洲的中国籍高管任职。
卡雷曼斯试图说服国会,这一决定是基于“荷兰国内法律”,并非外部指令,但很快,现实就给了他当头一棒。
中国方面的反应远比荷兰预期的更为迅速和强硬,10月初,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安氏半导体实行出口限制,禁止其在中国大陆生产的核心材料出口到澳大利亚,这直接掐断了安氏对其最大客户之一的供应链。
据报道,安氏半导体在中国的产能占其全球总量的七成,原材料依存度甚至更高,换句话说,只要中国一扣阀门,荷兰就别想开工。
面对这一局面,卡雷曼斯的态度明显变调,他在议会中公开表示,“愿意与中国展开对话”,并称“荷兰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关系”。
这种措辞上的软化,反映的并非诚意,而是压力,根据媒体的分析,荷兰政府极大低估了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影响力,结果导致自身陷入“自断经脉”的困境。
这场原本试图像美国那样打出的“闪电战”,很快变成了一场自伤的闹剧,荷兰政府原以为自己可以在中美对抗中选边站队,借此谋取地缘经济利益。
然而中国的反制却逼迫其短时间内转向谈判,这种“打完再谈”的操作模式,实质上暴露了荷兰在战略判断上的摇摆不定,也为后续的一系列“洗白”行为埋下伏笔。
面对外界质疑卡雷曼斯为何“突然下狠手”,荷兰一再强调这是“独立决策”,但就在10月初,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披露了一份2025年6月的政府保密文件,文件显示荷兰与美国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协调对安氏半导体的制裁流程。
文件中明确提到,“美方提供技术支持与情报协助,荷方负责执行与法律框架包装”,这份文书几乎坐实了外界对美国幕后主导的猜测。
卡雷曼斯随即否认这份文件的合法性,称其“断章取义”,试图将焦点转移到“欧洲的技术主权”议题上,但此时,洗白的意图已昭然若揭。
荷兰的操作模式,其实是想借用法律语言撇清美国责任,把自己打造成“独立判断”的守法国家,进而在道德层面上指责中国“以大欺小”,这种姿态不仅有利于在欧盟争取更多同情,也方便在国际舆论场上争夺主动权。
不过,这种策略也反映出荷兰对中美力量对比的误判,从2024年末到2025年中,特朗普团队卷土重来,频繁与欧洲右翼政客互动。
卡雷曼斯作为荷兰看守内阁的关键人物,其与特朗普外交顾问团队的联系被多家媒体曝光,卡雷曼斯曾参与华盛顿的一场“跨大西洋技术安全”闭门会议,而会后不久,就启动了针对安氏的内部调查。
可以说,洗白的动机并非单纯的政治自保,更夹杂着对美依赖的长期结构性因素,美国对荷兰的直接投资占其外资总额的三成以上,尤其在高科技领域。
美国企业仍是荷兰技术生态中的关键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荷兰想要维护所谓的“战略自主”,几乎没有操作空间。
但问题在于,洗白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反倒激化了矛盾,一方面,中国明确指出荷兰此举“违背商业道德”,将遭遇对等反制。
另一方面,美方在事态升级后选择沉默,既不担责,也不出面协调,荷兰政府陷入“替人背锅”的尴尬局面,自己挑起的事,最后无人收场。
从主动出击,到被动谈判,再到为他人洗白,荷兰在这场地缘政治博弈中尝尽了多边压力的苦果,作为一个经济体量不算大的国家,荷兰原本倚重中美两大市场维持外贸平衡。
如今偏向一方,就意味着要承受来自另一方的强烈反弹,事实上,不论是中国的原材料出口禁令,还是全球客户对安氏稳定性的质疑,都已经开始显著冲击荷兰本土的经济环境。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数据,荷兰对中国的出口占GDP的5%左右,而半导体相关产业更是对就业和税收贡献不小,如果这一局面持续下去,荷兰很可能面临技术外资流失、市场份额萎缩的连锁反应。
更为关键的是,荷兰这次的“操作失误”给其他小国敲响了警钟,这类事件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典型案例,看似只是一个产业决策。
实则背后牵动的是外交主权、产业命脉和国际形象的多重牵制,如今,荷兰一脚踏入中美科技战的前线,却发现自己既不是主角,也无法全身而退。
卡雷曼斯的言行反复,也进一步暴露出荷兰战略自主的虚弱,一方面,他在议会中高调表态愿与中国对话,另一方面又不断强调“欧洲应有共同立场”,试图借欧盟的集体身份为自己背书。
可问题是,欧盟内部本就对中美科技对抗持分歧态度,法国和德国早已在类似议题上采取更为审慎的策略,荷兰此番“抢跑”反而陷入孤立。
从整个过程来看,荷兰政府在这场危机中的应对节奏混乱、动机模糊、判断失误,一步错,步步错,它既没有获得美国明确的支持,也失去了与中国的互信,最终成了中美技术战场上的“临时靶子”。
这不仅是荷兰的困境,也是所有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的国家所面临的现实提醒,中国的快速反制与坚定立场,或许正在为全球提供一种新的应对方式。
面对单边主义,妥协不是唯一的选择,未来的局势仍不明朗,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风波之后,没人再敢小看中国在全球科技链中的分量。
信息来源:
荷兰经济事务部大臣透露“将在几天内与中方会面”,但仍在狡辩 2025-10-20 10:13·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