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事而慎言。”这话看似劝学,其实也藏着养生的智慧——知道停下脚步,懂得节制,方能养得身心的从容。而如今的年轻人,脚步太快了。白天拼命工作,夜晚灯火不眠,似乎只有在凌晨两点的手机亮光里,才能找到一点属于自己的自由。只是,这份“自由”常常换来的是——黑眼圈、倦意、还有说不清的焦虑。
古人有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并非一句陈旧的口号,而是顺应自然的天道。阳气从早而生,阴气从夜而成;白昼养神,黑夜养精。若违此节律,阴阳失和,睡眠难安,精神也无所依。因此,想要睡得香、气色好,不妨从改掉这三个“坏习惯”开始。
第一个坏习惯,是“拖着不睡”的自我麻醉。
不少人躺在床上,却舍不得与手机分离——短视频一刷就是两个小时,消息提醒一响又回了几句。其实,这是“心未安,神不守舍”的表现。古医书里讲“心藏神”,意思是人的心神若动荡不宁,则卧不安、梦不静。入睡前半小时,若能放下屏幕,让思绪沉静下来,便是给心一个“归处”。泡脚一会、听点轻柔的音乐、或只是关灯坐一会,皆可令心神缓缓收回。你会发现,困意不请自来。
第二个坏习惯,是“假装很忙”的晚饭后加班。
不少年轻人饭后马上对着电脑或埋头处理信息,殊不知,这正是身体最需要“歇一歇”的时候。晚饭后三小时,乃脾胃运化、气血渐入肝经之时。若此时仍令大脑高速运转,会使阳气不敛、阴气难生,到了深夜,自然入睡困难。古人讲“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若这位“将军”夜夜不得安寝,久之必生疲惫与火气。因此,不妨让自己在夜晚稍微空出一点“真空时间”——哪怕只是慢行十分钟,或泡杯淡茶歇口气,也是在修复白日劳作后的身心。
第三个坏习惯,是“赖到最后一秒才起”的晨间惰性。
说来矛盾,夜里舍不得睡,早上又舍不得起。其实,凌晨四五点到七点,正是肺经运转的时间,此时深呼吸片刻、开窗透气,乃补阳接气之妙。若一味赖床,反而让体内阳气闭而不生,越睡越倦。古人有诗曰:“觉来窗外鸡声早,一枕清风梦正甜。”起得恰时,气机通畅,反倒让白天精神更足。
当然,这并不是要年轻人破晓即起,而是提醒——让生物钟与自然的节律重新同步,不将昨日的疲劳带入今天。
从阴阳的角度看,睡眠并非单纯的休息,而是一种“潜藏之功”。白日耗散的阳气,夜里要靠静来复原;而一夜安眠后的精神气色,正是阴阳平衡的外在显现。那些能睡得香、气色好的人,并不是天赋异禀,而是懂得何时该停、该静、该息。
或许有人会说:“道理都懂,就是改不掉。”其实,不妨从小处开始。今晚提前十五分钟关掉屏幕,睡前泡一泡脚;明天醒来不急着刷手机,先深呼吸三次。身体自有它的记忆,当它感受到稳定与温度,睡意自然会循着那条老路而来。
养生,从不是一场大战,而是一种温柔的回归。回到身体、回到呼吸,也回到那句《黄帝内经》里的智慧:“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阳生则动,阴盛则静,顺之,则安。
当我们学会在夜里收回白日散掉的心,才能在晨光中迎来新的自己。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