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在民族危亡的1935年,一群身着青年装的学生用热血书写了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篇章。这场被称为“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始于中共中央的《八一宣言》,最终演变为席卷全国的抗日救亡浪潮。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这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档案明确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宣言如一声惊雷,唤醒了沉睡中的国人。三个月后的11月,北平学生联合会宣告成立,为即将爆发的学生运动奠定了组织基础。
12月初,清华大学救国会发表《告全国民众书》,这份充满血性的宣言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呐喊:“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档案中那些掷地有声的词句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我们的目标是统一的,要自己起来保卫自己的民族;我们的胸怀是光明的,要以血肉头颅换取我们的自由。”这些文字不仅表达了学子们的爱国热忱,更昭示着一个民族不愿做亡国奴的坚定决心。
1935年12月9日,历史在这一天定格。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以及部分中学生,高擎爱国旗帜,走上北平街头。他们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青年学生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民族救亡的重担,他们的壮举很快得到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形成了席卷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编辑: 丁桃,实习编辑:胡洋上佳
责编: 冷炜
更新时间:2025-08-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