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王
姬骄,周安王(?—前376年),东周第21位国君,姬姓,名骄,华夏族,周威烈王之弟,威烈王死后继位,在位26年。公元前401年继位,公元376年卒。
一、在位前期:魏国霸权与列国博弈
周安王
1. 魏惠王称霸与三晋分裂
安王即位次年,魏惠王联合韩、赵发起“逢泽会盟”,自称“王”,公开僭越周室。尽管赵、韩表面附和,实则暗中与齐、楚结盟牵制魏国。三晋联盟裂痕初显,预示战国群雄争霸的白热化。
三家分晋
2. 秦国东扩与商鞅变法持续
张仪
秦惠文王任用张仪推行“连横”策略,瓦解六国合纵。周安王四年,魏国在“河西之战”大败于秦,被迫割让河西之地。此役标志着秦国正式成为中原强国,周王室仅能默许既成事实。同年,五国(魏、赵、韩、燕、楚)合纵抗秦,却因内部矛盾无功而返。
3. 中山国危局与齐灭燕
周安王六年,中山国趁燕国内乱攻占蓟城,燕王哙让国于子之引发内讧,齐宣王借机伐燕,几乎灭亡燕国。周室无力调停,中山国与齐的扩张进一步削弱华北秩序。此事凸显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角色——既无军事干预能力,亦缺乏道义权威约束诸侯。
二、中期转折:田氏代齐与列国秩序重构
1. 田和获周室承认
齐国权臣田和迫使齐康公流放海岛,并向周安王请封诸侯。安王十七年正式册立田和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此举虽是周室延续正统性的无奈之举,却实质承认了新兴势力对旧贵族的取代,拉开战国“下克上”浪潮序幕。
2. 秦国确立霸权体系
秦惠文王卒,武王继位后继续东进,设置三川郡(治洛阳),直接威胁周王畿。前307年,秦武王举鼎暴毙,秦国陷入权力斗争。周安王在此期间始终保持中立,既不谴责秦国僭越,也未联合诸侯反制,折射出周室战略收缩至保境安民。
秦武王举鼎
关键事件:秦武王派甘茂攻韩宜阳,秦军斩首六万,打通东出函谷关通道。周安王对此战结果保持缄默,表明其认可秦国军事优势。
三、晚年阶段:列国称王与周室名存实亡
1.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推行军事改革,效仿胡人服饰建立骑兵部队,突破中原战车作战传统。此举虽使赵国迅速崛起,却加剧了列国军备竞赛。安王对此类内部变革不置可否,反映其超然于具体军事竞争之外。
2. 齐、秦、楚称王潮与周室式微
前306年楚怀王称王后,齐湣王、秦昭襄王相继称帝。周安王三十九年(前288年),秦昭襄王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试图建立两极霸权,旋即因列国反对撤销帝号。尽管如此,此举彻底瓦解了“王”号的唯一性,周天子彻底沦为摆设。
3. 韩、魏附秦与中原战略失衡
秦、齐、韩、魏联军联合伐楚,在垂沙之战重创楚国,斩杀楚将唐眜。战后韩国、魏国公开倒向秦国,周安王只能默认既成事实,丧失对中原诸侯最后的影响力。
四、在位末期与结局:苟延残喘的末日王朝
1. 楚顷襄王收复失地与秦楚博弈
楚怀王被秦扣押后,顷襄王即位后积极联络齐、韩恢复国力。周安王在位最后几年,秦楚在汉中、商於之地反复拉锯,周王畿屡遭战火波及,洛阳几度戒严。
2. 安王之死与周室落幕序曲
周安王四十四年崩,子姬喜继位为周烈王。其统治时期(前375—前369年),韩哀侯灭郑国并迁都新郑,完成中原争霸最后一击。周室直辖地进一步萎缩至洛阳一隅,沦为三晋附庸。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