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学家古川隆久:天皇不可推卸战争责任

说起日本昭和时代的历史,总绕不开天皇在战争中的角色。日本大学教授古川隆久作为昭和史研究的重要人物,直截了当地指出,天皇对那场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古川隆久的研究强调,日本军方当时利用天皇制度来正当化自己的扩张行为,而天皇作为最高统帅,没有及时制止,这直接导致了局势失控。

这样的观点在日本国内不算主流,但它提醒人们,历史不能回避责任问题,尤其是在当下日本社会又出现一些右翼势力抬头的迹象时,更需要清醒认识过去。

古川隆久的学术之路

1962年古川隆久生于东京,那时候日本正从战后废墟中爬起来,经济开始起飞。他从小对历史感兴趣,进入东京大学文学部国史学专修课程,系统学习日本近现代史。

1980年代,日本面临石油危机和经济调整,古川在大学埋头钻研明治维新后的政治变迁,他的毕业论文就聚焦大正时代议会运作。1992年,他拿到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的文学博士学位,论文涉及昭和初期社会变革。

从那以后,古川开始教书生涯,先在广岛大学综合科学部当讲师,讲授日本现代史,学生时代他就注重档案资料的挖掘,避免凭空猜测。

19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社会动荡,古川转到横浜市立大学国际文化学部,继续深化研究,组织学生分析日清战争的影响。2005年,他升任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教授,一直教到现在。

他的代表作是《毁灭与重生:日本昭和时代(1926-1989)》,这本书从1926年昭和天皇即位写到1989年他去世,涵盖军国主义兴起、战争破坏和战后重建。

古川在书中用大量数据和文件说明,日本从一个新兴强国滑向战争深渊的过程,不是偶然,而是制度和教育问题积累的结果。

2010年代,古川编辑昭和天皇拝謁记多卷本,整理天皇与臣下的会见记录,这些资料直接来自宫内庁档案,揭示决策内幕。2020年,他接受媒体采访,讨论天皇任命权问题,强调历史教训不能忘。

古川强调,研究历史不是为了翻旧账,而是防止类似错误重演,尤其在日本人口老化和国际环境复杂的情况下,更需要理性看待昭和教训。

天皇制度如何成为军方扩张的挡箭牌

日本军方在1930年代的扩张,很大程度上靠天皇制度来撑腰。1931年九一八事变就是典型例子,日本关东军自导自演炸铁路事件,然后迅速占领东北。

古川隆久分析,这背后是军方对东京政党内阁不满,大萧条让日本经济崩盘,失业率高企,军人们觉得政府软弱,无法解决危机。

他们把目光转向中国东北,那里有煤炭铁矿等资源,能缓解国内压力。蒋介石政权当时推动收回权益,这让军方觉得威胁增大,于是决定用武力制造既成事实。

国际联盟派李顿调查团,1932年报告明确指出日本不当,但日本拒绝承认。古川指出,这里关键是天皇权威的利用,军方知道自己判断失误,事变引起国际反弹,但承认错误会丢脸面,于是借天皇名义宣称一切正确。

天皇不可能犯错,这是日本当时的社会共识,不仅军人这么想,外交官和政治家也默认。结果,批评军方就等于批评天皇,没人敢公开说。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进一步固化占领,军方名义上直属天皇,政府无力否定。古川在研究中用档案显示,陆军高层事后报告天皇,得到默许,这让扩张继续。

1935年天皇机关说事件,美浓部达吉主张天皇只是国家机关之一,不是至高无上,结果遭右翼攻击,书籍被禁。社会氛围从此压抑,学校教育强调忠诚天皇,从小学起就灌输服从上级,上级最终指向天皇。

古川认为,这教育方针从明治中期就定型,本是为压制自由民权运动,防止官僚权力旁落。1940年,国家主义团体达2000个,成员6万人,右翼势力主导舆论,国际协调派几乎消失。

满洲事变是转折点,人们不知真相,以为日本在做正确事,对国际批评不满,于是国家主义蔓延。军方就这样一步步把天皇制度当工具,掩盖自己的错误决策,导致日本走上全面战争路。

昭和天皇在决策链中的直接角色

昭和天皇裕仁从1926年即位,到1989年去世,他的统治覆盖整个昭和时代。古川隆久明确表示,天皇对战争负有责任,因为作为军队最高统帅,只有他能下令停止,但没有这么做。

1931年事变后,西园寺公望劝阻天皇直接干预,天皇听取汇报,最终批准后续行动。这不是被动,而是积极选择。古川引用档案,昭和天皇多次接见军方高层,比如1941年东条英机报告珍珠港计划,天皇点头首肯。

东条是官僚型人物,所有大事都要请示天皇,如果天皇说不行,他就会停手。但天皇没说,于是偷袭发生。古川在2018年分析东条备忘录时指出,这文件证明天皇有最终决策权,东条松口气是因为得到支持。

战争中,天皇下达命令推动作战,批准资源分配,却未制止军队暴行。古川强调,天皇没积极主张战争,但他的默许让军方肆无忌惮。战后,东京审判追究战犯责任,天皇未被起诉,盟军保留天皇制,但古川认为这不等于免责。

2014年宫内庁公布《昭和天皇实录》,全19卷,记录天皇一生言行,但古川批评编写随意,几乎没直接引用天皇讲话,涉及战争责任时措辞谨慎,可能删除了不利内容。

实录显示,天皇战后被追究责任,陷入苦恼,1971年还向周围人吐露烦恼,但古川指出,这不能掩盖事实。实录引导读者觉得天皇没责任,但第三方无法验证来源。

古川的研究显示,天皇在1930年代就知道军方越界,却没用权力纠正。1945年8月,天皇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结束战争,这点古川认可,但前面的责任不能抹掉。

天皇的责任在于制度顶端,他批准开战诏书,签字让战争合法化。古川的书用数据说明,昭和天皇的角色不是象征,而是实际影响国家方向,如果早点干预,或许能避免灾难。

战后日本反思与当下隐忧

战后日本从1945年投降开始,盟军占领,1947年新宪法生效,天皇转为象征角色,失去政治权力。这改变让日本转向民主,经济重建从1950年代起步,朝鲜战争刺激出口,1960年代高速增长,到1980年代成为经济大国。

但历史反思没那么彻底,古川隆久担忧,日本社会对昭和教训的认识还浅。教科书记载侵略事实,但右翼势力总想淡化。2014年《昭和天皇实录》公布后,古川指出,它可能为天皇脱责,内容不透明。

战后天皇日记显示,他讨厌战争回忆,不喜欢靖国神社合祀甲级战犯,但这不等于承认责任。古川强调,日本需要更深入讨论天皇战争角色,避免重蹈覆辙。

现在,日本政坛极右翼抬头,比如2025年参政党参议院选举获14席位,以日本优先为口号,限制移民,推动自尊史观教育。

古川在2025年8月采访中表示担忧,这些势力想在历史教育中引入神话,淡化昭和战争负面描述。排外主义比10年前明显,日本资源贫乏,人口不多,不能自大,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古川认为,当今日本媒体能批评右倾化,自民党议员也说比极右政党好些。与战前天皇绝对权威不同,现在能发表意见,如果回到1931年,或许不会轻易决定扩张。

但警惕必要,古川的研究提醒,日本从昭和吸取教训,才能避免极端思潮。他的观点接地气,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用事实告诉大家,历史责任不能推卸,否则社会又会滑向老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2

标签:历史   历史学家   日本   天皇   战争   责任   昭和   军方   战后   年代   东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