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首富做“首善”,他41岁无偿捐出了1000亿,功成身退令人羡慕

2021年,41岁的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却突然宣布退出管理层,连董事长的位置都不要了。

更让人震惊的是,他还把手里价值1000多亿的拼多多股份捐了出去,成立了一个名叫“繁星”的慈善基金会。

有人说他“看破红尘”,也有人说他是在“另起炉灶”。无论外界怎么猜,黄峥这一步,确实走得不套路——不搞告别演讲、不开发布会,甚至没有一条社交媒体的告别贴,他就这么悄无声息地“隐退”了。可他这一走,背后牵出的,是一场关于“商业、财富与社会责任”的深层讨论。

黄峥

一个低调到极致的“首富”,怎么突然就不玩了?

很多人知道拼多多,是因为那句“砍一刀”。但真正见识到它的威力,是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候。那时候口罩一罩难求,各大平台还在“排队预约”,拼多多上却已经有厂家直接发货,价格还不贵。就是靠着这套“拼团+直连工厂”的模式,拼多多在短短几年里,硬是从一众电商巨头中杀出一条血路。

而站在这背后的黄峥,其实一直都挺“神秘”。不打广告、不上热搜、不搞高调营销,甚至连拼多多上市的现场他都没去。你很难从他身上看到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家气场”,但他偏偏把一家从零起步的公司,做到了市值数千亿,一度让他冲上我国首富的位置

可就在大家以为他会像其他富豪一样,继续扩大版图、布局海外市场的时候,他却来了个“急刹车”。2021年3月的一封内部信里,他说要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留给科研和公益,并宣布辞去拼多多董事长的职务。紧接着,又把2.37%的拼多多股份捐出去,成立了“繁星慈善基金会”。

这可不是小钱,按照当年的市值算,这笔捐赠折合人民币超过1000亿。而且他不是挂个名、做个样子,而是实打实地把股份转了出去,基金会的资金也明确规定只能用于教育、科研和医疗,不准挪用、也不搞商业投资。

更早之前,他其实已经悄悄捐出过120亿,用于支持医疗物资和大学科研。算下来,两次加起来已经超过1120亿,直接把他送上“华人首善”的位置。只不过他从没主动张扬过这些事,也没把基金会名字和自己绑定,低调得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真想隐身”。

他到底图什么?钱已经够了,名也有了

如果说刚开始大家还有点看不懂黄峥的操作,那后来基金会的一些动作,慢慢让人理解了他“退场”的真实用意。

他不是想“退休养老”,而是换了个赛道继续“创业”。不同的是,这次他不再瞄准市场份额,而是把眼光投向了科研、教育和农业这三个看起来“没那么赚钱”的领域。

比如,他资助浙江大学搞图神经网络研究,帮助提升我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算法上的自主能力;又比如,他出资推动农业供应链绿色转型,帮助农产品更高效地从田间走向餐桌,还减少碳排放;甚至在医疗方向,他也捐赠过大量物资到武汉、支持基础医学研究。

这些项目,说白了就是“烧钱”项目,短期看不到回报,很多企业家都不愿碰。但黄峥偏偏选了这些领域下手,他想做的是一件事:把商业赚来的钱,用来补科研和社会发展的短板

他曾经在拼多多上市前公开承诺,自己持有的股份不会出售,只会用于长期公益。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这是“好听话”。可他是真的把股份“锁仓”了,也没有搞什么“绕道变现”,这份“说到做到”,在资本市场里非常罕见。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站在聚光灯下“说教”,也没试图塑造什么“人设”。他用行动来表达立场:企业家不是只负责赚钱养家,还可以为国家的科研、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扛起一部分责任。

中国式企业家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黄峥的退出,不像是“功成身退”,更像是一次“价值观再定位”。在西方,像盖茨、贝索斯这些人,退下来后都去了“全球公益”这条路,搞疫情基金、全球扶贫、气候协议,走的是一种“大而广”的路线。

但黄峥不一样,他不搞“全球叙事”,也不追求“国际慈善话语权”。他的基金会几乎所有项目都落在国内,专注于我国真正缺的东西。

比如基础科研的长期投入,比如农业供应链的绿色治理,比如人工智能的底层技术突破。这些项目看上去“冷门”,可实际上都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里明确提出的重点方向。

黄峥的做法,代表了一种更接地气、也更实用的中国式慈善路线:不求炫目,但务实;不讲情怀,讲结果。他不是在做秀,而是真的想让这些领域“有点起色”。

这背后,其实也是我国企业家群体正在经历的一种“身份升级”。从过去的“赚钱机器”,到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关注社会责任,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教育公平等公共事务,说明一个国家的商业生态正在发生变化。

黄峥的选择,正好踩在了这个转型的节点上。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同行们:如果你已经赚到了足够的钱,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你打算怎么用它?

留下的不是财富,而是一种方向

虽然黄峥已经不再出现在拼多多的管理层,但他留下的影响,还在慢慢发酵。拼多多依然在运营,并且在2025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而繁星基金会的项目也一个个落地,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运行逻辑。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没有试图把基金会变成“第二家公司”。没有花哨的宣传,也不追求“产出多少成果”,而是把重点放在“打地基”的工作上。这种慢工出细活的节奏,在当下节奏飞快的商业社会里,显得格外稀缺。

到2025年,黄峥的个人财富依然超过400亿美元,依旧是我国最富有的人之一。可他没有再出手创办新公司,也没有投资娱乐圈,而是继续默默支持科研、医疗和教育这些“不起眼但重要”的事情。

这不是“退出江湖”,而是“换个方式继续战斗”。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成熟的企业家,最终追求的可能不是更高的市值,而是更深的社会价值。

黄峥选择离开聚光灯,不代表他不再重要;相反,正是他的“低调背影”,为我国企业家群体树立了一个新的榜样。他告诉我们,原来“成功”不只是赚钱,还可以是“把钱用在有意义的地方”。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黄峥的故事就像一盏灯,照亮了一条不那么喧闹、但格外坚实的路。或许未来还会有更多像他一样的企业家,选择“退一步”,为这个社会“多做一点”。

而这,才是真正值得羡慕的“功成身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财经   功成身退   首富   羡慕   基金会   企业家   科研   我国   股份   慈善   项目   社会   商业   市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