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少成名,豪气干云,一手执笔写词,一手持剑平乱。
他,一生填词六百多首,字字句句都藏着未竟的抱负。
他用尽一生去热爱一个国家,却被现实按头强迫沉默。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
他是少有的“文武全才”:剑有杀气,词有柔情,被称为“词中之龙”。
这位实力派“六边形战士”就是辛弃疾。
然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这一生,生不逢时,壮志未酬,一生未得重用,最终郁郁而终。临终之际,还用着最后一口气大喊,杀贼、杀贼……
他那驰骋沙场、恢复中原的理想最终成为他一生未能实现的夙愿。
都说“勇冠三军当去病,文武双全为弃疾。”霍去病一战封侯,二战封神,二十三岁封狼居胥登顶,但辛弃疾六十多岁仍然壮志未酬,临死都在感慨“可怜白发生”!
到底是什么让这个原本上阵杀敌的铁血将军,不得已赋闲被逼成“一代词宗”?
言诗语这本《文安天下,武定乾坤:辛弃疾传》或可窥见一二。
出生在沦陷区,祖父不得已委身金庭为官,但心系南宋,给他取名“弃疾”,希望他跟霍去病一样,慷慨激昂,收复山河。
从小耳濡目染,又亲眼看见金国压迫下百姓的流离失所,辛弃疾苦读诗书,勤练兵法。明里考取功名,私下探察敌情,借着游学的机会,周游遍历山河,绘成地图以备抗金“起事”。
少年都爱游侠,但所谓侠之大者,更在忧国忧民,他一身侠骨,满腔豪情壮志。
可惜在辛弃疾21岁那年,祖父去世,未能实现夙愿。于是他决定带领两千多人的队伍起义,却发现势单力薄。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书生亦可为家国”。
二十三岁加入耿京义军起义的队伍,准备南下投奔南宋朝廷,但无奈就在他出使途中,听闻头领被叛军所杀。
他立马带上五十精兵,孤身闯进敌军大营,以五十对五万人,活捉叛军头领,吓到了一片金兵,也让他一战成名,成为人人羡慕期盼的少年将军。
年少崭露头角,以为是抗金事业的起点,却不承想,这竟然是他一生梦寐以求军旅生活的顶点。
南归之后,他满心期待能挥师北上,收复失地,却没想到,
短短两年的军旅回忆,也成了他此生无数午夜梦回的“吹角连营”。
南归是少年一腔热情的选择,但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是否读得懂少年心底真正的声音?
他出使南宋朝廷,两度面见皇帝,鲜衣怒马少年郎,意气风发。“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就当众人都以为必定拜将封侯,前途无量的时候,朝廷只给他一个从八品的小官——江阴鉴判,让他做一些文书之类的工作。
因为当时的朝廷主和派占据上风,又因为“归正人”的身份屡屡遭人打压排挤。
所谓“归正人”,是当时南宋朝廷对于从沦陷区招安官员的统称。南宋朝廷始终对他们心存忌惮,从而导致不能真正重用。
辛弃疾就是典型的代表,朝廷知道他能干,但偏偏给他安排都是一些文官工作,他始终没有等到期望中“北伐中原”的机会。
所幸,他虽然对于“归正人”身份带来的不公正待遇,有过愤懑,但始终没有放弃一腔热血,而是退而深入到更长远的战略思考中。
他将自己的军事战略设想写成了《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章,交给朝廷参考。这些留传下来的文字,让我们有幸看到了辛弃疾军事天才的另外一面。
在《美芹十论》的“审势”“察情”“观衅”三节中,首先剖析了金朝政权弱点,认为金人虽然勇猛,但不足为虑:
他认为金人领土广而易发割据兵变,钱财多却不足以培养贤才,靠压榨百姓而得来的国库充盈必然遭到起义反抗,兵力多但难以调动。
如何治理军队,辛弃疾从自治、守淮、屯田、治勇、防微、久任等多个角度,详尽阐述,洋洋万言,一腔赤诚积极献策。
美芹十论句句立足群体利益,却抵不过南宋君臣既得利益者的小九九。
都说,汉去病,宋弃疾,可惜弃疾似去病,宋皇却非汉武。
所幸,不管时局如何变换,少年的心始终如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少年成名不见得是好事。无功难入帝王眼,有功也成一种罪过,自古如此。
除了“归正人”的身份歧视,他还频频受到当朝的排挤,调任地方东奔西走。
当不受重视已成既定事实,他被频频派往地方,心怀大义的他选择接受,为民解困,二十年来调岗竟然超过40次,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办入职手续上。
人活一世,活的是一种选择。愿意的人,命运跟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
多数人在乎你是否功成名就,就连自己也常常身陷欲望或者理想的牢笼而饱受折磨。
选择妥协,皆因不忍目睹百姓疾苦,于滁州上任即革除弊端,造福百姓;远赴江西深山,擒拿令朝廷棘手的茶寇;再赴湖北,整治走私之乱……
但来自北方的呼唤犹在,他喜欢登高望远,看到离群的孤雁,倍感孤独,便写下“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困厄之时,可脆弱自伤,却不可沉溺。
登山的人更是百折不挠,失败了,便从头来过。
他心中似乎总藏着一团烈火,几经挫败,仍然斗志昂扬,这种能量来源于他终生不变的理想。
他说,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纵使人微轻言,不得重用,他还要执着地走下去。
他甚至为民发声,为了当地治安,也为了日后抗金梦想,他组建了一支地方军队唤名“飞虎军”,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精锐。
他遵从本心,每每事与愿违,怨愤过,却从未后悔过。
进时,有期冀,亦有失望;退时,有欢愉,亦有遗憾。
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都怀有一颗向上的心,不负国之忠义,不负斜川好景,在进退中真正做到了坦然接受。
可理想与现实中,终究存在一条隐形的鸿沟。
都说南宋朝廷配不上他这一身浩然之气,因为一腔赤诚,漫长的等待换来的依旧是朝廷的辜负。
四十一岁那年,他因才华出众,所建精锐部队被视为朝廷之患,屡遭排挤打压,终致皇帝削去其所有官职,赋闲长达二十年之久。
他心灰意冷,决定在上饶铅山归隐,种田写词字号“稼轩”,鱼鸟相约,种树栽花,与友朋诗酒唱和,却一不小心写成了大文豪。
几番被劾退居,辛弃疾的心境难免有悲凉之意,但他魂牵梦萦的收复中原的远大志向从未消失。
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他把没处洒的热血泼进了词里。
他梦想着恢复中原、一统天下,屡遭打压,然而,正是这份未能实现的军事抱负,化作了他文学创作中不竭的灵感源泉。
他提笔为刀,写出震撼人心的词篇,不仅在数量上冠绝一时,更在质量上达到了宋代词坛的巅峰,开辟了词的全新境界。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弃疾是祖父的期许,稼轩是未竟的遗恨。
曾经梦想少年将军,终成一代词宗。
这本该是他一生中最煎熬的时刻,但写出了一系列隽永清新的山水田园诗词。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曾经满腔愤慨的屠龙少年,为何会变得云淡风轻?
四十不惑,见众生,见天地,更懂得沉稳,无数的灰暗面本身就是生活的本来的面目。
此生过半,宦海沉浮,放不下,求不得,既然求而不得就放一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过尽千帆,前尘往事无需再提,不如过好当下。如果一定要说点什么,那就说说今天的天气,说风的温柔,说云的轻盈,说说这个秋天或许还不错。
顺境中思危,逆境中活得安然,不失为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
朝廷几经更迭,四十二岁的新君继位,朝廷风向发生了变化,主战派得以重用。人们终于想起了空窗多年的老将军,他被召唤入仕。可那些贵族根本没有打算真让他上前线,而只是想借用他名气吓吓金兵而已,召回还没一年,就又遭贬。
所幸,笔与刀,在他手中,从来都是杀敌的利器。栏杆拍遍处,热血永不凉。
与好友畅聊的仍然是抗金的大业,醉酒后,金戈铁马仍然入梦:
醉里挑灯看见,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不是写词,这是一个老将军把几十年不甘和热血吼了出来。
世人都说他的词豪放,但其实每个字都是未愈合的伤口,是壮志未酬的仰天长啸。
后世评价,他的词,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变悲凉。
等到六十六岁的时候。当时宰相韩侂胄筹划北伐,想起了这个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他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他期待已久的北伐虽然重启,但朝廷这样轻敌冒进的做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但他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所以他写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最痛心的不是未竟的功业,而是发现自己在等待蹉跎中早已成为当年最不想成为的模样。
二十年,二十年,人生有几个二十年?当真正的诏书到来,他已垂暮,甚至无法坐起。
文武全才,雄才大略,生不逢时,仕不逢主,空余叹息,意难平。朝廷终究辜负了他那一身浩然正气。
英雄从来不是败给时代的敌手,而是败给了时代的冷漠。
于他们而言,最大的悲痛莫过于,理想在现实中腐烂,泯然众人矣。
但辛弃疾如逆风中执炬之人,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高喊“杀贼!杀贼!杀贼!”
少时为理想而奋发,壮年因生离死别而坦然接受,晚年为未完成的遗憾而重燃希望,临终又为一生的信仰而执着。
顺应天命,不见得会是坦途;违抗命运,不见得皆是祸患。
人活一世,必然要经历春夏秋冬,听从内心召唤,选择心中所想,接受现实所能,坚守内心所信,这便是对人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提笔安天下,上马定乾坤,一代天之骄子,却偏偏生不逢时。人中之虎,词中之龙,孤勇坚毅,心怀热血,历经浮沉仍初心不改。
作为武将的他一生不得志,郁郁而终。
但还好,他成了词人,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真正的英雄,从来不靠虚名浮利丰功伟绩去衡量,也不困于小情小爱求而不得的自我沉沦里,而是用生命在乱世中点燃不灭的家国之光。
千年前词句,读来仍然荡气回肠。一代代人口口相传下来,他便永存心间。
掩卷之余,不禁叹息,蓦然回首间,那意气风发的少年形象,似乎穿越时空,从未消逝。
如剑一般的文字穿越时空,日复一日,无数少年在朗朗读书声中触摸到他破碎的梦想,也在一代代少年心中种下种子,从此生生不息。
更新时间:2025-08-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