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你四招应对“秋燥秋乏秋悲”

8月23日迎来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处”有“终止、躲藏”之意,“处暑”即“出暑”,这一节气的到来,不仅是季节更迭的明确信号,更标志着盛夏的酷热即将退场,天气将逐步迈向凉爽。此时人体需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掌握科学的养生方法,正是平稳度过换季期、增强体质的关键。

  为何处暑养生需“对症下药”?日前,记者采访了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唐浩程医生,唐医生解析了节气变化三大核心特征,为养生提供科学依据。首先是温差变化显著:处暑后太阳直射点持续南移,白天仍有暑气残留,午后温度较高,但早晚气温明显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易导致身体冷热适应失衡;其次是空气湿度骤降:随着降雨减少,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降低,干燥成为主流气候特点,人体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燥等“秋燥”症状;最后是人体阳气内收:从中医视角看,夏季人体阳气向外发散,而处暑后阳气开始收敛,转向“内收储能”模式,此时养生需顺应这一规律,避免阳气过度消耗。

  那么该如何遵循节气规律,从起居、饮食、运动、情绪方面做好调整,让身体平稳适应季节变化?唐浩程给出具体建议。

  起居 顺应阳气,筑牢身体“防护墙”

  作息上遵循“早睡早起”原则。相比夏季,早晨可稍晚起身(建议7点左右),既能保证充足睡眠,又能让身体逐步适应凉爽的清晨,有效缓解“秋乏”。着装方面,“洋葱式穿衣法”是应对温差的最佳选择,即从内到外搭配轻薄、中等厚度、保暖三层衣物,早晚添加外套抵御凉意,中午根据温度适当减衣,尤其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寒气侵入损伤脾胃。室内环境则需重点关注湿度,可通过加湿器或在角落放置水盆,将空气湿度维持在50%-60%的适宜范围,预防干燥引发的呼吸道不适。

  饮食 润燥益气为主,避开两大禁忌

  处暑饮食需紧扣“润燥、益气、生津”三大关键词。专家支招,具体可根据需求选择三类食材:清热安神类首选莲子、百合、银耳,煮成羹汤食用,既能缓解暑气残留,又能安抚情绪;滋阴润燥类推荐梨、蜂蜜、芝麻,梨,可直接食用或煮水,蜂蜜搭配温水饮用,芝麻可磨粉加入粥中,可有效缓解“秋燥”;健脾益胃类则以山药、薏米、茯苓为佳,这些食材温和养胃,能增强脾胃功能,应对季节变化带来的消化压力。

  同时,有两大饮食禁忌。一是别贪“最后一口凉”,处暑后脾胃阳气逐渐减弱,寒凉食物易刺激肠胃,引发腹痛、腹泻等不适;二是少吃“燥火食物”,辣椒、火锅、烧烤等辛辣刺激类食物会加重体内“燥气”,建议将烹饪方式换成清蒸、炖煮,减少对身体的刺激。

  运动 遵循“微汗原则”,避免阳气外泄

  处暑后运动应遵循“不累、微汗”原则。需要注意的是,运动时间以早晨为宜,此时空气清新、温度适宜。适合的运动类型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过程中若出现明显疲劳或大量出汗,需及时休息,避免阳气过度外泄。

  情绪 驱散“秋悲”,保持乐观心态

  中医认为“秋季对应五脏中的肺,肺主悲”,入秋后万物逐渐凋零,易让人产生悲伤、低落的情绪,若不及时调节,可能影响身心健康。唐浩程表示,想要改善这类情绪,可通过保持乐观心态,多关注生活中的积极事物,避免陷入负面情绪的循环;也可多与亲友交流,通过倾诉心事、分享日常的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同时建议走出室内,参与户外活动,在欣赏秋日蓝天白云、金黄稻田的过程中,感受自然之美,让注意力从负面情绪中转移;此外,练习深呼吸也是不错的选择,每次吸气后屏息3秒-5秒再缓慢呼出,重复几次能有效平复心情,舒缓身心压力。

来源:西安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养生   中医   处暑   阳气   情绪   节气   身体   脾胃   温差   人体   饮食   湿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