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网友:为什么美国成功阻止了日本的崛起,却阻止不了中国呢?

日本作为美国最为忠诚的盟友,一向对美国是唯命是从。

但或许很少有人知道,日本曾经也想要冲破美国的封锁,实现真正的崛起。

可现实却是,日本非但没有崛起,反而是被迫成为了美国的手下。

而如今,中美关税大战打得是愈发激烈。

因此,便有日本网友在网络上发出疑问,当年美国能把日本的崛起按在地上,可为啥今天却没能按得住中国?

这个问题,既有对历史的直觉记忆,也流露出对现实的猜测。

日本曾是“未来可期”的传奇

作为亚洲地区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像火箭般蹿出战后废墟,从制造业、汽车、电子一路崛起。

到80年代初,日本 GDP、贸易出口数据常常让人回味,日本汽车畅销,半导体市场曾占全球一半。

那种“未来不可限量”的感觉,蔓延在东京街头,也在全球产业链里冒泡。

可是,就是这么个人见人爱的“产业奇迹”,最终被套上枷锁。

美国看到日本对自家市场的冲击之后,立即作出了反应。

美日贸易摩擦骤起,围绕纺织、钢铁、电子、汽车等行业展开。

要说美国对日本下手最狠的招数,就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

因为该协议,日本被迫让日元对美元暴涨50%、甚至90%,一下子扼断日本出口驱动的根本动力。

日本虽采取反制,却逐渐陷入不可自拔的结构萧条,股市、房地产泡沫炸裂,经济增速腰斩,步入所谓的“失落三十年”时代。

可实际上,日本这“失落的三十年”除了美国的打压之外,还有部分原因是日本咎由自取的。

妥协换来“失落三十年”

在当时,日本面对压力并未坐以待毙,也做了不少调整。

日本在早期对美国采取的策略是“自主限制出口”,比如纺织品、彩电、汽车等领域,签了很多“自愿出口限制”协议。

说白了,就是美国逼着日本答应,而日本的做法是先让一步,避免直接硬碰硬。

这种“绅士式让步”,短期内换来了缓和,但也削弱了日本产业的扩张节奏,把自己的势头活生生压了下去。

为了不再被卡脖子,日本企业开始加大技术研发。

在1965年到1986年,日本的研发投入翻了将近 19 倍,研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从 1.6% 拉升到 3.2%。

那时候的索尼、松下、丰田,确实都出了不少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这招是有效的,但在“升值—出口削弱—成本上升—产能泡沫”的循环中,研发红利很难彻底释放。

比如半导体领域,刚刚取得优势,又被美国通过“301条款”和知识产权诉讼连续打压,富士通、日立、美能达等公司都被告到法院去,战略上被拖死。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也想改变出口依赖。

于是便推动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开放美国牛肉、橙子等农产品市场,还对美国高科技产品敞开了大门。

看起来是共赢,但问题在于日本内部的消费结构本身就偏保守,加之高房价、高税负,内需释放很慢。

再加上股市泡沫太猛、民众热衷投资炒地,消费逻辑并没有完全改变出口主导的路径依赖。

这套打法成功绕过了一部分贸易壁垒,但也带来一个问题,本国优质产能外迁,产业空心化风险开始冒头。

而等到90年代泡沫破裂后,这些海外资产反而成了难以收回的烫手山芋。

日本妥协,却换来长期负利率与衰退,整个社会心态陷入惯性滑坡。

最终,美日之间的这场贸易战,以日本“失落的三十年”和美国的胜利作为最终解决。

面对这样的结局,中国又是否会重蹈覆辙?

重复日本脚步?

答案是否定的

既然结论是要避免重复,日本的那套“失去三十年”结局,中国为什么更有优势不走过去?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完整的从基础到高端制造生态,外资企业在此深度布局,全球供应链重度依赖中国。

并且,中国市场大,内需潜力深,政策已转向“双循环”,不再完全依赖出口。

日本政治依赖美国,中国有更大谈判回旋余地,中美博弈中国未签广场协议式让步。

华为、5G、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领域,中国在自主突破上力量大、节奏快,已经从“世界工厂”升级为“全球创新核心”。

这几点构成了中国抗压路径的底牌,让美国难以复制“打日本一巴掌”的剧本。

再度回到原问题,什么美国能阻止日本,却阻止不了中国?

答案在于规则不同、结构不同、路径不同,本被切断出口驱动力形同断臂,泡沫一炸立刻毁灭。

而中国则是有内循环、有科技驱动、有全球业务支撑,对压力的吸收能力明显更强。

美国对日本打压后只能物理撤退,日本没能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中国则依靠创新、内需、全球布局在找新支点。

与日本相比,中国不是被动妥协的对象,而是系统韧性强、思考主动的崛起者。

不过,日本的现状也带给我们不小的警示作用。

日本“失落三十年”为中国敲响了警钟

日本泡沫破灭时,股市房市齐跌,经济增长陷入停滞,长期通缩起跑线就在那个爆炸。

中国当前房价高涨、债务率攀升,也要问:是否已经走上同样轨迹?能否靠住定力、把泡沫化推迟甚至避免?

除此之外,日本早期选择“用时间换空间”,但制度反应太慢,让僵尸企业长时间活着,压制创新与效益。

中国不会再走那条路,改革要下沉到底、以实体经济为核心。

日本错过早期生育和养老改革,结果老龄化严重、劳动力萎缩。中国若不快速应对同样挑战,其老龄化、高房价、负增长压力就会成刀。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有比日本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但不要轻视转型风险,输出路径不当,一步错步步错。

结语

从日本的“激情崛起”到“失落三十年”,我们看到的是若干结构性失误和被动妥协后的沉沦。

中国如今抗压能力强大,不仅产业链完整、政策主动、市场空间大,可以有效我避开“日本式深渊”的机会。

日本的迷失是警示,不是宿命。

美国用贸易战逼出面积血淋淋的结果,只因为对手结构单薄,还没建立抵抗机制,但中国早已构建坚实防御,也在持续自我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1

标签:财经   日本   美国   中国   网友   泡沫   全球   美日   内需   路径   中美   协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