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暴雨总来得猝不及防,那天我揣着刚买的蛋挞、老婆饼,正慌慌张张找地方躲雨,一转身就扎进了连片的骑楼廊柱里。三步之外雨珠砸得地面噼啪响,廊下却一片安稳——卖荔枝的阿婆递来个厚实塑料袋,糖水铺飘出的姜撞奶香味直往鼻子里钻,路过的人慢悠悠走着,跟没下雨似的。老广常说“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屐”,这会儿才算真正悟到,这哪是普通房子啊,分明是广州城自带的“温柔结界”。
骑楼这“结界”可不是随便建的,背后藏着百多年的巧思。早到晚清,张之洞当两广总督那阵,瞅着岭南夏天晒得人脱皮、雨季又下个没完,就提议修堤岸时顺便搞“铺廊”,让做生意的、走路的都能舒坦点,这便是骑楼最早的样子。等民国初年广州改老城,官方干脆定了硬规矩:新修的商铺必须留八尺宽走廊,搞“有脚骑楼”供人走,走廊归大家但由商户管。就这么着,20年工夫,中山路、北京路一带的骑楼连成片,从东风路到龙津路,从同福路到东华路,织出40多公里的骑楼网,成了老城最活泛的“筋骨”。这哪是单纯盖房子,简直是全城一起搞的“暖心工程”,把“以人为本”妥妥融进了街巷里。
骑楼的好,全在“又好看又实用”的实在劲儿。它太懂广州人的日子了:一楼开店,木头柜台挨着廊子摆,客人站在凉棚下就能挑东西;二楼往上住人,楼层垫高躲开潮气,推开窗就能瞅见街上的热闹,“前店后仓、上宅下铺”的需求拿捏得死死的。建筑风格更绝,把广州的“不挑活”刻在了墙上。罗马柱、哥特式拱窗旁边就是岭南砖雕,西式卷草纹和中式吉祥图案挤在一面墙,居然半点不别扭。文德南路那转角骑楼,弧度圆滚滚的特大气,老广都戏称它“广州小罗马斗兽场”;新亚大酒店的骑楼更讲究,底层用五米多高的陶立克柱撑着,两边是罗马风的券门,窗沿却刻着中式花纹,建筑师杨锡宗早把心思藏在细节里了。恩宁路的骑楼屋檐上,还藏着“羊”形石雕,悄悄应和着“羊城”的名头。
不同街的骑楼,脾气也不一样。长堤的骑楼自带“大佬范儿”,当年可是广州第一个CBD,满是老商都的派头。1922年盖的南方大厦有15层,是中国头一栋钢筋混凝土高楼,搁那会儿街上独一份;1937年落成的爱群大厦更牛,64米高当了30年“广州第一高”,竖线条配着仿哥特式窗户,跟艘大船泊在珠江边似的。这儿的骑楼走廊都比别处宽,新华大酒店的通道有四米,楼顶花园以前还是夜夜热闹的“不夜天”。
北京路的骑楼满是街坊气。新华书店那栋四层小楼,1931年盖的,藏着“两面惊喜”:朝北京路的面是西式“折”形样,背面却是带圆拱和中式大屋顶的老风格。以前楼下全是老字号柜台,莲香楼的杏仁饼、盲公丸的香味飘半条街,街坊买包糖都能跟老板扯半天家常。
上下九的骑楼最有烟火气。巴洛克风的罗马柱旁,满洲窗透着暖光,陶陶居墙面上还有中国故事的彩色浮雕。走在廊下,时不时听见“嘀嘀嗒”的唢呐声,穿花衣裳、背鸡笼的“鸡公榄”小贩慢慢走,喊一嗓子“鸡公榄,有辣有不辣”,瞬间把人拉回老时光。珠江南边的同福路、南华路,骑楼透着低调的雅致,这儿以前住过民国首富,建筑风格更偏中式,成了老海珠人的“情怀疙瘩”。
现在的骑楼街,老风景也玩起了新花样。北京路的骑楼装了炫彩大幕,动漫画面在砖墙上滚,老建筑和赛博风撞出奇妙火花,年轻人举着手机拍个不停。恩宁路永庆坊里,满洲窗、麻石巷还在,却住进了新式奶茶店、网红书店,老骑楼里办起艺术展,成了潮人打卡地。广州南站附近的新社区,也学骑楼的法子搞了“檐下集”,四十米长的桃形屋檐挡雨遮阳,老字号糖水铺和名牌咖啡店挤一块儿,把老广州的舒坦劲儿搬进了新城。
骑楼的“芯子”从没变过。廊下还是有吆喝的小贩、聊天的街坊,南信双皮奶的甜、皇上皇腊肠的香,这些老字号的味儿还在;下雨天给路人递把伞、大热天递杯凉茶的暖,藏在廊下的善意也还在。走在骑楼下,手指划过磨得发亮的柱子,耳边是街上的热闹,鼻子里飘着美食的香,这道好看的风景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建筑,是藏在砖瓦里的城市浪漫,是广州人对日子最热乎的模样。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